最近写了篇关于富人思维的文章《恒大许家印到底有没有“富人思维”呢?》,我收到了一些反馈:
有的人说,你有什么资格对许家印发表评论?
有的人说,那你说许家印到底有没有富人思维?
其实这两类人都没看懂我的文章唉。我来解释一下:
这篇文章,讨论的不是许家印同志的问题,而是把这个案例作为一个引子,而要引入和核心观点是:
我们说的“富人思维”可能是不存在的,是别人给我们制造的“概念陷阱”。
而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很多人内心存在一种“捷径”误区,认为存在一种让自己快速成长的捷径,有时候捷径的名字叫“富人思维”,有时候叫“个人品牌”,有时候叫“快速阅读”,于是我们会认为,只要学了这个,就能药到病除。
一旦掉入到这个“概念陷阱”,你就开始自我PUA了:我现在没有做到某件事,就是因为我没有XXX,只要我有了XXX,我就可以XXX了。
这样想,不就被套路了。
当别人问你,你有没有富人思维的时候,你要马上反应过来,为什么我一定要回答是或者不是,为什么这个问题的前提,就一定是对的?
如果你买早餐,别人问你加一个还是两个鸡蛋,你可以选择不要加鸡蛋,而不是在加一个或者在加两个里面选。
如果别人用框框框住你的时候,你要意识到并且马上努力跳出来。
但是即使我这样说,仍然好像无法阻止一小部分读者要误解我文章的热情。所以有一句话叫,“被误解是表达者的宿命”。说的就是,一旦文章我写出来了,这些文字就是一个独立的、不受控制的客体。读者可以在自己的脑海里,用自己的话语体系来解读,这已经和我没有什么关系了。所以你要想怎么解释,我很难掌握。
但是,我还是觉得,我们尽量要通过自己的阅读,获得作者要表达的原意,这样沟通才有效率。否则就会变成一场操纵大脑的游戏了:根据一些文字,捕风捉影、捏造玩弄、炮制虚构、含沙射影,最终达到打击某个人或者目标的作用。
最后,陌生人之间,还是不要说“你有什么资格评价XXX”这样置气的话,毕竟这个武器是回旋镖,我完全可以反问,“你有什么资格评价我评价XXX”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