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刚开始玩朋友圈,
那时候啥也不懂,朋友圈消息啥都发,
点赞、评论、转发,
一切都是那么的新奇。
1
刚开始发朋友圈的时候,本着和当年的QQ空间说说一样的心态,很在乎大家的关注度,别人评论一两句,更是在评论区开启与之的聊天模式。
朋友圈的内容很有趣。大致分为:
01 自拍(论PS技术)
02 美食(拉仇恨)
03 广告(我是微商我骄傲)
04 标题党链接(刚发生的事,震惊几亿人~)
05 心情(生活琐事)
06 学习(读书心得或是某某培训班启示)
07 ......
发圈,除了证明自己的存在感,更重要的就是,期待有人能够在下面够互动和交流。
这是我之前的想法,可现实并不是这样!
2
后来,我选择分了组,针对不同圈子发内容,再也不用担心内容不合时宜。
001 比如,有时候会拍些班级布置照片或者是孩子们的照片,发圈的时候,针对家长和学校领导开放。家长开心领导开心,不对陌生人开放,各种隐私也有了保障!
002 单身狗遇到逼婚或者相亲,各种吐槽也可以在屏蔽七大姑八大姨后,淋漓尽致的叨逼叨逼。
003 工作上遇到不开心的事情,想在朋友圈发泄一下情绪。果断屏蔽领导和同事,在圈里面发一通牢骚,半天以后删除。爱谁评论谁评论,我不回复!
004 ......
3
为 啥 要 分 组?
因为 同 频 共 振
为什么这么说?
2016年11月开始,我接触了单位外界的天空,遇到了很多爱学习,并且很上进的朋友们,我会在朋友圈发些内容记录这样的事情。
那时候,我没有分组发圈。结果,在内容下面评论的伙伴大部分是在学习时候认识的伙伴,其他的人寥寥无几。(好吧,那就算是写了共同学习的伙伴,人家评论,情理之中)
回到单位,与同事聊天,聊到关于安稳。有同事觉得自己现在状态能够看得到退休的状态。好吧,那就学习呗,学啥呢?不知道!
有时候,偶尔会在朋友圈里发些学习的内容,希望有心的同事或者同学朋友,能够看到,并且也会行动起来学习,毕竟脑子安于现状就如同电量少于20% 。
一般手机电量少于20%,我们会满世界找插口充电。那么大脑呢?什么时候充电?虽然充不满,但是也不能当机呀!
后来发现,发的内容,能够及时跟上交流并且评论的,基本上都是在社群中认识的一起学习的伙伴。
生活中遇到的人偶尔几句“你倒是很认真么”评论,话语中听的并没有舒服感。
原来,我们发圈等赞和评论,都没有错。
错在我们没有调到一个频道,你去看了综艺台,而我在新闻台。
昨天,在崛起起研习社第二期开营前,三位男神带我们玩了一个不求赞的赞。获得最多赞的伙伴会有奖励。我本着重在参与的心态发了圈。
但是,两分钟后,删了。因为发的时候是分组的,主要针对“King&Queen组”(一个分组标签)。
一分钟后,我重发,这回不分组。我的目的是希望身边会有伙伴看到后愿意来参与。(我不推销,只是在圈内分享)。
24小时过去,点赞人数近40人,大部分是“King&Queen组”同频的伙伴。而整天叫嚣着要学习的人,得知是付费后,再也没有出现过。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权利,外人无权干涉。而这一次,我开始懂了亮叔那词“同频共振”的意义。
对不起,以后,我会分组了!
不在乎别人眼光,自己高兴就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