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网上看看到一个“专家”的演讲视频。刚听了几句话,我就对他的说法嗤之以鼻,甚至想关掉视频。庆幸的是我没有。
专家的观点是我们人类的文明起源并不是人类自己选择创造的,而是人类与自然衔接的关系。换句话说,也就是我们人类文明的起源与发展是受大自然的影响控制。(起初,我对这个观点也是不赞同的。)
为了论证这个观点,他列举了3个例子:
1、甜杏仁。专家说所有的果仁都是不能吃的,是发苦的。(其实这也是我把他当成养生大师差点换掉他的原因,毕竟大多数坚果都是果仁。)这是因为水果需要动物吃掉它的甜美果肉,而不去嚼碎发苦的种子,而达到传播的目的。早期的人类发现有一种杏仁是甜的,于是就收集这种植物培育。
从表面上看,培育这个物种是人类自己的选择,实际上这是自然过程的强迫性对接。(当时我的想法是,这是小概率事件,物种变异也不能算是受自然的影响控制吧?)
2、新几内亚人捕捉蝙蝠。在新几内亚地区,很早就有人类居住。但是那里始终就没有发展出文明。现代欧洲人踏足那里后,那里还是不开化的原始状态。但是这些不开化的土著居然能够大规模利用工具捕捉蝙蝠。这是欧亚大陆文明人做不到的。这是因为在这个地区,没有富含蛋白质的物种。这逼迫着当地人去寻找、捕捉肉源,补充蛋白质的摄入。
非洲未开化的土著发展出欧亚文明人所不能具备的技能,这种发展的差异就是受大自然影响控制的。
3、大米的发源地。我们的观念中,大米是南方的主食。曾在浙江余姚发现已有7000年历史的碳化米也证实了这一点。但是前几年,河南发现了距今8000多年的碳化米。这说明大米曾经发源于黄河流域。之所以没能成为北方的主要粮食,是因为大米的蛋白质含量太少。所以被小麦替代。而南方水系发达,可以捕捉到鱼来补充蛋白质。
看到这里,我是大呼精彩。从不相信到接受,他用了三个由浅到深,由远到近的例子。并由此想到了写作,其实我们在写作时也要学会用这样的方法。如果我们只是干巴巴抛出观点,却不列举相关的论据来论证这个观点,又怎么能让读者接受我们的观点呢?就算读者本身认同这个观点,也会因为内容太干失去观看兴趣。
看完这段视频我兴趣大生,专门去搜了搜这个专家。
王东岳
自由学者
笔名子非鱼(此子非鱼非彼子非鱼)
感兴趣的朋友们可以去了解一下(绝非打广告,哈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