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读《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侮辱》心得

读《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侮辱》心得

作者: 抱抱吧 | 来源:发表于2019-12-29 12:37 被阅读0次

    1. 摘要:“故恒无欲也,恒有欲也。”人类要有欲望。因为人如果没有欲望,就不可能出现人类文明。就比如古代人要狩猎、耕田,太累了怎么办?他们可以做实验用牛来拉车,用老虎来拉车,用象来拉车。后来发现不对,用老虎拉车,拉完车把人吃掉了;用象拉车,拉完车把房子给冲垮了,最后才决定用牛来拉车。这就是人类要先有欲望,设定一个目标,才能够测试每一种生物的能力边界。

    心得:人不要干涉万物自然生长,如果干涉就破坏了平衡。有了欲望,就有了想要测试的目标。有了测试目标,才能知道边界在哪儿。所以欲望是了知万物各自边界的开始。人类要有欲望,才能知道万物各自的边界。

    2. 摘要:老子直接讲了六个事实上的区分,“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意思是人活在世界上,在价值上要区分谁善谁恶、谁美谁丑,在事实上要区分高下、前后,这些都要分清楚。因为人的认知能力造成了各种复杂的问题,甚至灾难,所以我们就要从认知能力着手,不能只把认知用作区分,而是要提升,把认知用作避难。

    心得:人类有了认知能力后,就麻烦了。不区分,就无法活下去。区分了就有了分别心。

    3. 摘要:把认知用作避难,就是把“知”跟“行”分开,不能合一。所有的一切都是一个整体,没有所谓的得失成败。当我们念《道德经》时,一定要有构架,把认知用作区分是最基础的,更上一层的是把认知用作避难,而认知的最后境界则是——启明。

    心得:分别心是人类灾难的开始。解铃还须系铃人,所以从分别心下手。这里讲的内容是把认知带来的分别当做一个避难用。还原语境,在一个整体的框架中找到经验。

    4. 摘要:认知的最后境界则是——启明。当我们从整体来看时,就可以消解复杂的欲望。我常说学国学要有三个阶段。当我们年轻时,即40岁以前,要学儒家,因为学儒家之后,就会知道在家里怎么跟父母相处,在学校跟同学听老师的话,在社会上怎么奋斗,怎么跟老板好好相处,这是儒家教你怎么处事。到了中年,即40岁以后一定要学道家。因为我们从道的角度来看,所有的一切都是一个整体,而在整体里面,就没有得失成败的问题,也没有来来去去的问题,就会对自己现在的处境一笑置之。这样的体验,就叫做启明。

    心得:所有的一切都是一个整体。如果从道的角度来看一切的时候,对于自己的处境就看来了。区分是痛苦的根源。

    5. 摘要:这就是老子的认知,第一步是区分,但可惜的是很多人一辈子都在区分里面,没有离开;第二步就是避难,现在很多很厉害的人,他们在社会上很少惹到什么灾难,就是因为看的很清楚;最后到了启明,已经可以慢慢不动心,面对所有的情况都可以用平常心去看待它了。“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就是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知道停止就不会有什么危险,这都是从这一方面引申出来的。

    心得:区分(痛苦根源)——避难(分清楚了,知道边界是什么了,把认知不要太当回事儿,而是知道知道的只是世界整体的一部分。)——启明(因为看清楚了,所以就不动心了,面对任何情况就可以用平常心去看待。)最后,知足常乐,该放就放,放了就不会有危险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侮辱》心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ysyo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