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衷于理财社区的窥伺,无意中得知了简书App。
2016年大概是我人生中的一个转折点。这一年到现在为止已经悄然流逝了2/3,之所以用这样悲观的词语形容,主要是今年倍感时间蹉跎。所幸,过去的这段时光并未辜负。
人生第一本书,我看了一年:
有些羞愧,大失业之前的工作和生活状态都很安逸,但是我一心沉醉于玩乐,比如天天抱着手机玩游戏,没事捣鼓点甜点、烘焙,就是不愿意看书。
人生第一本长篇书籍是《穆斯林的葬礼》,当初因为受到一位爱读书的同事影响,被强烈推荐,但是厚厚的书一拿回家,就怯了。2014年的夏天,买回来翻了序言后便被搁置,2015年夏天再翻阅时,除了封面的灰尘别无其他,而读进去后,我用了不到一个月,确切的说是10天便读完了。
这与言情小说和电视剧出入极大的地方在于:我忘不了书中带给我的情感的触动,直到现在,我都为“姑妈”心疼,为“新月”憋屈,为“韩太太”愤怒。
今年的生日礼物是一本好书
6月26日,我的生日,从驾校模拟考试回来的路上,看到图书大减价。
天天摇摆在种草和剁手之间,突发奇想买了一本《人间有味是清欢》,了解这书是在某公众号上,当下对这句话产生兴趣,仿佛找了新的人生含义(然而还是拖到了7月15日才看)。
《人间有味是清欢》《断舍离》-薄一点,才能看的快一点
我是个标题党。
看到书名的时候,觉得这大概就是我要的超凡脱俗的人生追求,脱离物质,直视心灵。虽然实际读书的时候,并未达到预期和想象,但是却懵懂的明白了——如果作者描述的和我想象的有出入,为什么一定要不喜欢?
决定购买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这本书够薄,预期一周肯定能读完,实际上我在周末里翻阅了两次便读完了。
如果你也和我一样,没什么耐心,建议初读时选择尽量薄的书,但,一定要长篇,短篇和长篇给人的阅读感受差距很大。
《偷影子的人》《摆渡人》-只要你愿意,总有适合的方式
在微信上加入到一个公众号建立的群,当时群里一直在“鼓吹”——每周一本书,半年后看看又哪些不同。
说真的,我是不信的。
哪来的那么多时间啊,要赶公交、要工作、要吃饭休息、要娱乐、要洗衣、要生活……
在这个公众号上看到的第一本书是《江城》我之所以没有列入我的清单上,原因在于不完整。添加公众号的时候已经更新到第四章了。后来看这两本都在公家车上进行,干坐着也尴尬,每天坐车时长半小时,早晚各一章足够。两部书两周很轻松。
你不是没时间,只是你还没开始。
《解忧杂货店》《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得越多,速度越快
因为周一到周四住在公司,免去了往返的奔波和琐事缠身,反让学习读书更充裕。平时戒不掉的游戏时间,总是让我十点钟躺在床上,入睡已经是十二点,晚睡伴随的是黑眼圈和诸多亚健康。
读《解忧》时,用了14分钟读了一章,当时十分诧异。鲜少读书的缘故让我误以为读书是很耗时的事情,而当我感觉自己读了很多东西,感觉时间很久的时候,才发现竟然只是平时玩游戏两三关的时间,带来的激动和满足开始放大,以至于在我读《遇见未知的自己》前,已经卸载了手机上的多数游戏。
现在的读书速度,如果是小说类的,200-300页一般在2小时左右,相对于之前一本书能读五个小时,于我而言,已经是人类的一大步。
《活着》《许三观卖血记》-读书要有目的
这两本也是电子版,之前热衷于不断的购入,毫无例外读过一遍几乎不再看。幸运的是我有弟弟妹妹,并且在我的带动下也开始看书了。一本书的利用率在3次以上。
读《活着》是被动的,虽然久闻大名,但是始终觉得书名太沉重,不肯看。也是在公众号读的,公交上一路无聊,一眼看见被深深吸引,不禁眼睛湿润,心灵也柔软下拉,读后内心油然而生的是:悲悯。这是中国人身上淋漓尽致体现的情怀,不同于悲伤,不同于怜悯。
受这本书的影响,我找到了《许三观卖血记》,读过便活过。这样的感受,非读后无有。
书单里的书分为两种:名著小说、对话心灵。
读名著是为了弥补缺憾,实际上读过才能懂得书籍带来的价值;
读资源类、技术类、知识型书籍,是作为工作和事业的辅助。
我从一开始的标题党走到现在有模糊分类和目的的选书、购书、读书,已经有所不同。写下文章也只是想mark一下此刻的心情。
作为一个女孩子,活得略显粗糙的女孩子,我得承认,青春年少不用功,会带来许多知识和人生经验上的贫乏和迟到。从现在开始,还不算晚。
相比于一年能读百本千本的“牛人”来说,我的阅读量远远不足。
但我知晓自己的心意:读书无非为了放松和学习。
我始终坚信,工作和学习都是为了更好的生活,而生活即是当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