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你辛苦为你甜
——三年级语文组磨课纪实
课堂是学生生命成长的原野,课堂是一个老师生命存在方式集中体现的场,它是老师和学生生命互相编织的因缘世界。一个老师上好一堂课,需要具有深度的文本解读能力,需要较强的课堂管理能力,这些可以在职业之初通过研读名师课例,听同事的课习得,但,远远不如自己通过每一堂课的磨练来得实在。九月的第三周,三年级语文组开始了第一轮讲课比赛,名为比赛,但旨在通过此活动研讨如何在课堂上引发学生的思考。每个老师的课都经过自己的独立备课,试讲后的几人小组教研,到最后公开课的呈现。课后,年级组的评课更多的开始聚焦如何精细化确定本学段本课的教学内容,如何设计能更好的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而此次活动收获最多的是每个上课的老师。
![](https://img.haomeiwen.com/i6577375/1416c71fffbfc850.jpg)
对于《夜书所见》这一课的教学设计,主要是想让孩子通过这首诗,充分理解“触景生情”这一概念的含义,明确作者触到了什么样的景,产生了什么样的情,从而体会作“在秋天里作者对家乡浓浓的思念之情”。另外,对诗歌中的意象“梧桐”,做了深入的剖析,希望通过这首诗,能够将“意象”这一概念植入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在正式讲课的过程中,能够根据所设置的核心目标进行层层深入的提问,激发学生的思考,课堂互动良好。理解诗意环节,巧妙设置,让孩子由字到词到句的理解,并通过填空,将诗意说的更美。但是前两句引导到位,孩子们说的也很好,后两句处理的有一些急促,有些赶时间,还是应该通过引导,思考后,让孩子去说完整。另外,需要深思的是,如何更好地将诗中浓厚的思乡之情与当下三年级孩子的情感打通,原本设计由老师自身的思乡之情去感染孩子,将这种情感传达给孩子,如果尝试加一些情境的创设,将孩子自身即将经历的离别,思念之情融入其中,是不是会更好?
——李倩楠
我讲的是第二单元第五课的古诗《山行》最初这课的设计意图是运用多种方法让孩子能够说出古诗的意思,后来在多次修改课件和试讲中加上了应该让学生理解诗人背后的情感,初步的明白古诗当中的符码。比如“霜叶”背后的含义,从直接问到讲述作者生平循序渐进的引导,一直在改变调整。上完课后,发现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古诗里面的词语理解是重难点,所以教师在这里必须有自己的独特方法,有的可以直接运用解释进行翻译也有的可以出示图片,尤其要懂得创设情境,用通俗的语言让学生理解深奥的词语。老师在上课前必须弄清每个字的意思。“远上”这个词语老师的解释也不是很清楚。所以整句诗的翻译就出现了问题。学生的背景知识很少,不明白历史知识,更不知道官场的黑暗,所以要用现代的话语来讲解诗人的处境,在说到“贬官”时应该用更通俗的语言创设情境让孩子明白诗人的心情。刚开始很有难度,但是慢慢的孩子们就会理解古诗中的符码。用一个符码就可以推测出整首诗的感情。
---------李婷
![](https://img.haomeiwen.com/i6577375/849323fa63458074.jpg)
《大青树下小学》》这篇课文通过描写西南边疆的一所民族小学,反映了孩子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现了祖国各民族之间的友爱和团结。在教学第二课时,采用了对比法,导课时插入了自己学校的一些图片,既让孩子们感觉亲切,同时也跟大青树下的学校形成了鲜明对比, 也为接下来要交流的核心问题(这所学校和我们学校相比有什么不同)做了些铺垫。这样的设计很快走入孩子的生活。在分析课文时采用的是逐段逐句分析,做很细致的文本解读,这样的好处是学生更容易理解课文,知识点不遗漏,但这样的讲解同时又是碎片化的理解,课堂比较零碎些,孩子很容易散掉。利弊之间恩选择很雕琢老师地课堂掌控能力。
课后反思:假如重新设计本课的话,我准备在预习单上可以让孩子提前写一段自己的上课、放学生活,然后出示答案和原文进行比较,教学中把写作融入进来。让学生的写作和文中内容进行比较,这样也能提高课堂参与度,自然而然地将学生与文本融在一起。
——王丹蕾
![](https://img.haomeiwen.com/i6577375/07017dbe621bbf39.jpg)
《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作为预测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旨在让学生了解一些基本的预测方法,能够在阅读中根据有关信息对文本的情节发展、故事结局、人物命运、作者观点进行自主假设,并在阅读中寻找信息来验证已有假设。如此反复、验证,不断推进阅读。初次接受预测阅读技能培训,同学都展现出极大的阅读兴趣。激发自身的侦探潜质,但在了解预测技能部分,应充分发挥同学的自主探究能力,教师应避免贴标签式灌输,如预测的基本方法:生活常识、先前阅读经验、上下文等。教师可在能够发挥预测能力的部分,如:题目、插图、内容等地方给予适当提醒。避免把一堂本是“授人以渔”的课上成“授人以鱼”。能力的培养是持之以恒的过程,课堂教学不能一蹴而就。阅读技能课旨在让学生通过所学技能,“临渊而渔”,课上应该留白让学生去思考,去运用。
老屋最终倒下了吗?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只要在情理之中,万般皆可。
——刘静
《在牛肚子里旅行》是一篇情节生动的科普童话故事。青头和红头是一对非常要好的朋友,它们在玩捉迷藏时“红头”不幸误入牛肚子里,青头作为它的好朋友,不顾个人安危,给了红头精神上的鼓励。最后,在青头的帮助下,红头成功获救。通过这样一个故事将一个有关动物生理学上的知识讲得有声有色,通俗易懂。在课堂上我通过一个大问题,当红头遇到危险,它的好朋友青头是怎么做的?引导学生找相关语句进行深度分析,通过对话让学生在角色自居中更深刻地感受了红头和青头伟大的友情,也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通过一步步的引导,课文的情感升华部分,孩子们对“朋友”这个概念有了新的认识。
——马娟琴
《富饶的西沙群岛》是三年级上册第6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按海面、海底、海岛的顺序介绍了西沙群岛的风景优美、物产丰富。在反复修改教案和讲课过程中,我存在以下不足之处:1、课堂语言不够精炼,引导时的提问不够明确;2、课堂中的教姿教态应更加自然大方;3、留给学生小练笔的时间太短,没能让学生充分展示。以后,我要一如既往的钻研教学,踏踏实实地备教材备学生,灵活机智地处理课堂教学,多听课,多反思,积累教学经验,扎扎实实地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相晓蒙
关于《秋天的雨》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主要以“读”为主线贯串整个课堂,让孩子在读中感悟、读中想象画面。因本文层次分明,思路清晰,构段特点鲜明。而且三年级孩子正是作文入门阶段,作为语文教学,让孩子了解最简单的习作结构“总—分—总”,能掌握“总分及总分总”的关系。如,本文第2—4自然段中,每一自然段的第一句话都是这一段的总起,下面进行分述,都是按总分的顺序构段的。因此,开课便让孩子通读全文后,以“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秋天的雨”为题,引导孩子将每个自然段的开头一句话找出来并进行分析讲解,让孩子掌握“总分”关系。最后,通过对全文的回顾,让孩子了解整篇文章结构。孩子已基本掌握“总分”关系,但对“总分总”结构在今后的课堂上,还需加强练习。通过对总起的学习,让孩子知道进行描写时,不光可以从视觉的角度出发,还可以从味觉、触觉、嗅觉等角度进行描写。文中第二自然段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五彩缤纷”外,抓住“秋天的雨把什么颜色给了谁,像什么”这样句式进行仿写,在仿写的过程中积累语言,内化运用比喻的表达方式。虽然,孩子回答较积极,句式结构也掌握较好,但因欠缺引导,孩子都只会从事物的外形(视觉)进行比喻,没有掌握从其他的角度(味觉、触觉、嗅觉等)进行比喻,因此没有一个很好的提升。
——吴丽娟
《去年的树》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棵树和一只鸟儿是好朋友,离别后,互相许下承诺要再见面,鸟儿依照回来找树,历经千辛万苦,最后只找到了灯火的故事。表达了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我在备《去年的树》这一课时,查阅了南明课件,以及王崧舟老师的课堂实录。这课的重点在于让学生理解鸟儿在找树时心情的变化,以及鸟儿两次盯着灯火看时的心理活动。小鸟心情变化这一环节在处理时,课堂进行很顺利,朗读指导目标也达到了。孩子们能分析出鸟儿的不同心情。在讲解两次“看”时。做了引导,举例,并让孩子一个一个说自己的想法,然后出示自己的答案。但是由于没有进一步深入引导,以至于没有形成学生的一个整体的思维。所以,学生对鸟儿面对灯火的复杂心情没有深刻的理解。
——王玉珏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是部编版教材的一篇新课文,描写的是“一夜秋风,一夜秋雨后”作者在上学路上的发现,重点描写的是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这样一篇优美的散文,到底应该怎样教?课堂上除了通过反复朗读,体会美,发现美之外可不可以在语文素养方面让学生有所学,有所得?带着这样的追问和思考,经过自己反复细读文本,和大家不断教研、碰撞,最后把教学目标定在概括和训练写作两个方面。写作是一个很好的突破点,抓住文中几个关键比喻句进行深度分析,在讲透的基础上,融入了写话训练板块(出示图片太阳、柳枝、刺猬)孩子们的思维被激发,课堂上生成非常精彩的造句,遗憾的是我没有给予恰当的引导、及时的评价。
第一次完全独立备课,从导语、过渡语、问题设置、教学流程、创设情景等,全都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学生的学情,多次推翻重来,目的是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有所收获。一节课虽然结束了,但大家备课、教研、相互学习的热情却在潜移默化的氛围中再度生发。
——李曼
一堂好课,一定凝结一个老师的每一份辛苦,每一份激动,每一份兴奋,每一份深深的挫败感,而这条路,还需要我们带着一颗虔诚的心不断的修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