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自刘邦开国,到武帝亲政,已经逾六十多年,初期的统治者们主要采取道家的无为而治,旨在发展农业生产。多年以来,这种治国理念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国家民生越来越富足,物质有了极大的丰富,同时文化延续春秋以来的百家学说,各种思潮出现杂相纷呈的局面,时人谓之“师异道,学异文”。
公元前134年,汉武帝元光元年,刘彻亲政后,立即下诏在全国范围内求取治国之策,当时的大儒董仲舒向其进荐《举贤良对策》。在此书中董仲舒以儒家思想为中心,揉合道、法、阴阳等各家学说,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等理论,系统阐述了一套集君权、神权、父权、夫权为一体的帝制神学体系。里面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也为武帝所采纳,使儒学成为社会的正统思想,治国理念也依照儒家学说施行。董仲舒也由此受到武帝器重,被举荐为江都王相国。
在此次求贤之中,刘彻遇到了许许多多有才能之人,其中儒生占了很大一部分,董仲舒的思想提出后,也得到大量儒生的支持。但也有其他门人脱颖而出,学习纵横之术的主父偃,早年游历各诸侯国都不受待见,到了长安之后,直接上书武帝陈述治国之法,当天即被召入宫,拜为郎中,其后一年四次升迁,官至中大夫。
刘彻是一个控制欲很强的人,对于皇权,他只想牢牢控制在自己一个人手中,当时丞相、太尉、御史大夫这三公的权力极大,且丞相多为资历厚重之人,对皇权进行了很大制约。为加强专制,武帝撤销太尉职务,并设立自己直辖的内朝,分割丞相为首的外朝权力,主父偃担任其第一任政治顾问。汉朝中央统治者对各诸侯王一直存在戒心,从文帝至今的四十多年,恩威并施,才保持了中央朝廷的稳固,七王之乱后,地方诸侯的势力被极大削弱,但到武帝初期,仍然存在好几个较大的诸侯国。主父偃借鉴当年贾谊“众封而分其力”的政策,向武帝提出诸侯王的领土不应只有一个继承人,应该把土地分割封赏给所有的子嗣,进而一代一代瓦解诸侯的实力,使之永远无法与中央抗衡,武帝听闻之后,欣喜异常,困扰几代帝王的问题迎刃而解,立即下令全国施行,并颁其名曰“推恩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