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敦刻尔克》读后感

《敦刻尔克》读后感

作者: 行者夜歌 | 来源:发表于2017-09-12 23:11 被阅读0次

    敦刻尔克读后感。这不是影评,也不是摘要。

    如果你是看完电影再来看这本书,可能会有点落差。毕竟小说改编成电影,挺难的,我已经看过许多好好的小说,改编成电影之后,给人感觉都是这是什么鸟。诺兰立足于小说背景,节选了一些人物重点刻画描写。相对于小说层出不穷的人物以及多条线索,电影是从三条线出发。我觉得电影很棒,推荐你去看,至于为什么很棒,那是影评了。

    本书作者为了这本书,真的是煞费苦心。访谈大量的军官,士兵,百姓。并且查阅了大量资料。看小说背后长长的鸣谢名单就能感觉到,作者是花费大量心血的。

    我很喜欢这本书,虽然是一场战争,但是作者比较平静描写,也非常写实。没有去刻画德国军队的凶残,英国军队的英勇。语言非常幽默,尤其是在一些细节描写上。比如士兵们洗劫了商店,收获香烟美酒之后的兴高采烈;比如战胜者和被俘者的对话。

    敦刻尔克的前因:

    截止敦刻尔克之前,所有的事情都是按希特勒设想的进行。德军绕过了马奇诺防线,从低地的中立国穿插,越过阿登山区。英法联军被打蒙了。德军的进度之快,连德军自己的参谋部都没想好下一步的目标。

    撤退是门技术活,相对于进攻,撤退的难度更大。不仅是协调问题,涉及各方面的调度。需要有人先撤,有人殿后,还需要有人破坏设施。第五纵队在这种时候作用巨大,英法联军内部存在各种各样的谣言,例如德军伪装成牧师和修女(我隐约感觉到作者的无奈,难道那么多德军都伪装成法国修女了),秘密潜入法国搞破坏等等。

    总之,到了五月底,没投降也暂时没有沦陷的英法联军撤到了敦刻尔克地区,被压缩在小小区域内。

    德军方面的顾虑:

    有人说敦刻尔克是二战的转折点,我只能说,如果这样说二战的转折点也太多了……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途岛海战等等。如果德军全歼了敦刻尔克的英法联军,希特勒不一定能笑到最后,但丘吉尔肯定很难受。

    有一个观点是希特勒故意放走了英国军队,为了让英国体面投降。个人觉得这个观点有点扯,那希特勒这个故意做的实在是太不专业了,以至于很难看出他是故意的。

    我觉得德军之所以进展缓慢,有两个原因,书中都提及了。

    一个是自告奋勇的戈林大元帅,他向希特勒保证自己的空军可以把英法联军解决。并且提到不要让荣誉落入普鲁士贵族之手。这涉及德军内部的矛盾,德军的主力是原来的国防军,里面的军官多数是保守传统英勇善战的普鲁士贵族。而希特勒呢,其实是一个奥地利人。你懂的。

    更主要的,节约坦克。德军的进展固然顺利,问题是坦克就算从柏林开到敦刻尔克去郊游也会损失不少。更何况打仗,希特勒还等着要坦克施行巴巴罗萨计划(即入侵苏联)。

    敦刻尔克撤退的成果

    从现在看,德国损失大了,放走的三十多万人后来从诺曼底回来了,狠狠插了德国一刀。英国的这个转进太成功了,把自己的军队撤回来了,还顺带救走了十万法国士兵。

    但从当时看,德国觉得自己赢了,三十多万联军几乎是损失了所有装备,狼狈逃回英国。

    从战术上来说,德国未必输了,但是从大战略上来看,德国亏大发了。

    一些印象深刻的细节

    一个很搞笑的细节,指挥官命令防空炮兵军官把多余的炮兵疏散到沙滩上,但是命令传达成了所有炮兵撤退到沙滩上。服从命令并且自作聪明的炮兵军官做了一个推断,所有炮兵都撤退,那肯定是不需要防空炮了,于是把所有重武器销毁后兴高采烈去报道……

    另一个类似的,鉴于敦刻尔克的吃水线,以及避免沉船堵塞。指挥官向船只下达不要靠太近的命令,最后也传达成了敦刻尔克已经沦陷。于是当天夜里救援船队都撤退了。

    还有一个一笔带过的话题,亲卫队(就是党卫军)中一名军官下达了杀戮命令。文中说的是浓浓美国腔的英语。其实,多半就是加入党卫军的美国人。大家一般不会提及,在美国参战之前有很多德裔美国青年去加入德国军队。

    关于外国作品

    我觉得翻译是很不容易的事情。像敦刻尔克这个词,英语和法语的拼写不一样,但是翻译过来之后就很难体现这点不同。还有文中的亲卫队也可以翻译成党卫军,党卫军大家耳熟能详,而近卫队就体现不出SS的特点。另外,外国人写作其实和中国人一样,喜欢用典故,文中也会出现马恩河奇迹之类的历史名词。

    如果可以,最好是看英文原版。

    以上,关于敦刻尔克。一本写实而不失风趣的小说。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敦刻尔克》读后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zihs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