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绛
第一次阅读开始:2020-06-02
第一次阅读完成:2020-06-05
看这本书的缘由是5.25日乃是杨绛先生4周年的祭日,「央视新闻」公众号里推了一篇文章,标题是「关于杨绛的50件事」,其中一些故事让自己对这位才女一生的故事有了一丝好奇,索性就买了两本书,《我们仨》和《走到人生边上》,没有办法领略到那个时代的韵味,就只能从书中去追寻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
对于杨绛先生的印象还停留在年少求学时书本上有钱钟书的课文,老师提到了杨绛先生,当时还好奇为什么明明是钱钟书的夫人,却被人称作先生,后来才知道这是后人对杨绛本人的敬重和对她一生做出的事业的肯定。举其中一个例子就是杨绛先生在年近五旬之际受邀翻译《堂·吉诃德》,因觉得从英文转译会有损原著,便自学了西班牙语,译稿前后历经了二十多载,于1978年4月出版,同年恰逢西班牙国王访问中国被邓小平作为礼物送出,这一份对于翻译事业的认真及坚持令人倾佩。
生活上,在其耄耋之年,先是痛失独女,后永失所爱,她视图做一件力所不及的事,投入全部的心神而忘掉自己,转身到古圣贤的著作中寻找到安慰,翻译了柏拉图的《斐多》,最后与2016年5月25日去世。
以杨绛先生翻译英国诗人瓦特·兰德的《生与死》一诗缅怀:
我和谁都不争,
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
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
火萎了,
我也准备走了。
《我们仨》出版于2003年全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与第二部是杨绛先生在半梦幻半真实之间讲述了在钱钟书在治病的最后的时光里发生的一些事情。此时的杨绛先生每日穿梭在患病的女儿和即将离去的丈夫之间,每日身心俱疲,最后迎来自己痛失亲人的事实。
第三部分则是杨绛先生在回忆中将自己与家人之间发生的故事娓娓道来,从自己与先生两个人相识、相知到相爱,再到三口之家,从国内抗战,到迎来解放,成立新中国,再到新中国之后的文革,这期间发生的的种种,有快乐也有悲伤。
一字一句间透露的都是杨绛先生回忆三个人在一起的最真实的生活画面。没有太多的悲伤情绪,不知是否是在克制自己在文字中显露情绪,但让人感受到的是杨绛先生在字里行间的那一份坚强,和对过去美好生活的一种怀念与追忆。
有人说,我们仨像是一座温暖的孤岛,上面有你的人生知己和上天给予两个人最好的礼物,还有伴随一生的热爱着的事业。从杨绛先生的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她对自己经历的,所拥有的一切是感恩的,一家人与世无争,一心求学。始终带着一种知识分子的自我认同,做出了许多知识分子望其项背的成就,先生之名,实至名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