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冯唐是这样定义妄念的:妄念就是一个自己挥之不去,但又必须靠他人赏赐才能实现的愿望。
曾国潘有句流传至今的名言“未来不迎,当时不杂,过往不恋”,意思就是不去死命的去考虑未来的事情,安心做好当下的事情,过去的事情不要去留恋。
张廷玉的妄念

“配享太庙”是当时做官的最高荣誉,由于太庙是皇帝一家直系的专门祭祀场所,所以一般只有皇帝的先辈可享此殊荣。一般的皇亲还不行,必须是近亲或有功于江山社稷的皇亲,还有有大功于社稷的臣子,可在死后把牌位放在皇帝列祖列宗的神主牌的旁边,意味着后代皇帝到太庙给自己的列祖列宗磕头的时候,顺便他们也跪了。
先来说说为啥要给张廷玉这个荣誉,雍正五年(1727年),有一次张廷玉生病,病好后进宫。雍正说:“我前两天对近侍们说,我连日臂痛,你们知道吗”?众人惊问其故。雍正皇帝解释说:“大学士张廷玉患病,此人如朕手臂,这不就是我臂痛吗?”。
雍正十一年(1733年)张廷玉回家探亲,行前雍正赐给他玉如意说:“愿尔往来事事如意”,同时赐给他大量物品和内务府出版的珍贵图书,还给他写了一副对联:“天恩春灏荡,文治日光华”张廷玉感动万分,此后每逢春节都要把这幅春联贴在门口,以示荣耀。几天后由于想念张廷玉,就写信给他说:“朕即位十一年来,朝廷之上近亲大臣中,只和你一天没有分离,我和你本是君臣,但情同密友。”

雍正是个难伺候的主,性格也比较极端的人,他喜欢把事情做绝,好事做到无可挑剔,坏事做到要把你千刀万剐,通过以上两段佳话可以看出,张廷玉就属于雍正要把好事做绝的哪一类,同时,也说明了雍正与他的关系简直就是好现在的好基友了,所以,雍正在临死前下了遗诏,张廷玉死后可以“配享太庙”。
雍正死后,乾隆登上皇位,乾隆十一年(1746年),皇帝说是体谅张廷玉年迈体弱,让他不必起那么早的上早朝,其实,这是很明显的政治信号,因为新帝也要培养自己的一套班底。在加上其大儿子也在这年去世,张廷玉也想退休了,可他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才能平安着陆?
乾隆十三年(1748年)正月,张廷玉借机给皇帝说,自己体弱多病长子也没了,想要告老还乡。皇帝心想:“你这是在埋怨我?虽然我现在不想以前那样重用你,可我万一有什么问题还是要随时问你的,再者说你可是“配享太庙”的人,可是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就没同意他的退休申请。
也许是因为他年龄大脑子不好使,竟然还给皇上抬起杠了,说历朝历代死后“配享太庙”,死后告老还乡的,也是有的,明代的刘伯温不就是个例子。皇帝说你给我争辩,那我就给你好好说道说道,刘伯温并非告老还乡,他可是被朱元璋罢黜的,你要学他吗?那你怎么不学学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张廷玉接着说“诸葛亮那个时候整天打仗,我现在处在世界和平的时期,又遇上您这样的贤明之君,当然可以退休了”,乾隆见张廷玉这样说了,想必是早已计划好的,那我跟给你杠到底,他说“既然你对我没感情了,你看历朝历代那个忠臣不是死而后已的,我不能答应你”
乾隆十四年(1749年)腊月,皇帝有一次问他“你老现在身体怎么样了?”张廷玉一听机会来了,赶紧说还是想退休,皇帝便说“张爱卿服侍我们祖孙三代,如今你要走,我是真舍不得你啊,怎么办呢?这样,你自己决定吧”
从乾隆的性格中可以分析出,在张廷玉退休这件事上,我想留个好名声。但是,我不能强留你,你最好心里清楚,自己自愿留下来,那皇帝就可以说,你还是回老家吧。最终服侍了皇室三代祖孙的张廷玉没明白,皇帝给他打的这道组合拳,他以为皇帝是默许他走了,然后就谢恩,告老还乡去了。临走前皇帝说了几句意味深长的话,他说今年我四十多岁,你八十多岁,等我到了五十岁那年,我们君臣再聚。意思就是我们要给后世留一段佳话,我们君臣关系非常好。
刚回到老家,张廷玉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我离开朝廷后那我的死对头,要是整天在皇帝面前说我的坏话,万一皇帝不给我“配享太庙”,这可是我最后的荣誉,不行,我要让皇帝给我承诺。
皇帝见他这样,心想“你这是,对我爹放心,对我不放心。”不过,皇帝还是给了他这个承诺。这时候张廷玉的脑袋真是被门夹了,他居然没去,让他的儿子进宫谢恩去了。按照当时的君臣礼仪,皇帝赏赐臣子一件东西或是允诺你一件事情后,臣子是要到宫门前叩头谢恩的。
这时皇帝是压不住自己的火了,心想你虽然对我没感情了,但是,我还是给了你想要的,可你居然不来谢恩,你这是什么意思,当即皇帝下旨要他来说说到底是咋回事。可没等圣旨到他家,张廷玉自己就已经跑过来请罪了,皇帝心里更火了,我这圣旨还没到你家,你就已经知道了,看来你还在我身边还有你的人。“配享太庙”是我爹给你的我不管,可伯爵是我给的,那就把你这个伯爵拿掉,你走吧。
乾隆十五年(1750年),正当张廷玉要走的时候,皇帝的长子死了,张廷玉还是他的老师,按照情分,葬礼是不能不参加的,刚参加完葬礼,就对皇帝说"我要走了"。这时正是皇帝心情在最低谷的时候,面对他这样的没心没肺,皇帝就对他下狠手了。皇帝说“你自己说,你还配不配要“配享太庙”这个荣誉”,这张廷玉肯定不能说我配吧,皇帝顺水推舟就说“既然你说你不配,那就不给你了,你可以走了”,就这样张廷玉没了伯爵没了“配享太庙”的荣誉。不过乾隆还是有情有义到张廷玉死后还是给了他“配享太庙”。
张廷玉正是因为死命的想要“配享太庙”这个荣誉,结果却导致他既丢了“配享太庙”又丢了伯爵。所谓未来不迎恰恰是通过他得到了很好的验证,去追求依靠他人才能实现的身外之物,来获得满足是最能摧残一个人意志的价值观。
在现代社会毁掉一个人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给你一个有免费住的房间就可以了,因为租房是工资里最大的一项开支当一个人不用为水、电、煤、网、房租、这些费用发愁的时候,你也就没了斗志,还谈什么努力上进成为人上人,衣锦还乡呢?
从张廷玉的反面例子,我们得出一个道理,万事要做到,未来不迎稳扎稳打自己安身立命的本事,不要去妄念那些需要依靠他人才能实现的身外之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