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第二周。
半夜胃疼难忍,感觉意志消沉,在此不表。
两门课即广告媒体研究和媒介通论里今天的内容比较接近,一个讲印刷媒体广告,报纸杂志特性,一个讲图书,在课上分享了美国以图书馆为中心的社区生活,老人孩子青少年中年都会在图书馆活动,各种活动如国庆选举讲座等都在图书馆举行,美国人爱看书而不是手机,地铁上打开厚厚的书籍看的人与看电子产品的人一半对一半吧,我说武汉大概是零点5对9点5吧。学生们都笑。我说到我上周去这边比较大的一家书店文华书店去的感受,现在新华书店纷纷关门,但一些民营书店如崇文书城等运营良好,品种多,阅读环境好,吸引了不少市民。文华应该也属于此。4层楼的书店坐落在繁华的商业街,内部布局设计散发着浓郁的书香气息。我想帮孩子们挑一点适合他们看的文学书籍。一些世界文学名著更适合中学生,而绘图本又适合学龄前儿童,我想在这么大的书城应该可以挑到一些吧?服务人员告诉我在4楼,但是四楼书并不多,四周被儿童培训机构玩具柜台分隔,中间排列图书的地方,除了绘本就是教辅,还有一些漫画,有些大孩子在看,但因为被引导过,我孩子翻了翻就放下了,说不好看。悦好容易找到他喜欢的英雄故事,美国队长之类,坐在地上就看起来。浩还在四处溜达。我把悦安排在旁边的凳子上,带浩再找,两孩子阅读兴趣不一样。后来浩说楼上还有书,我一看是还分隔了一个类似loft的半层,楼梯上坐满了看书的小孩子和陪着无所事事哈欠聊天的家长。上去一看,这里不是儿童书,楼梯旁边的摊子上是美食和旅游,后面是科学科普,这正是浩感兴趣的内容,但读者对象应该是至少中学生以上的乃至成年人,有些内容很深奥,可是弟弟还是毫不犹豫地选择了。
我讲了这个亲身感受后,跟学生说美国书籍贵,鼓励作家的创造性活动,但除了通过学校途径的读书俱乐部买到打折优惠书外,包括教材都是重复使用,读书以借为主,图书馆非常方便,整个城市都是以图书馆为中心结构的,里面有专门的儿童图书室,除了绘本外,一些适合小学生的图书也很多,比如说神奇树屋系列,老鼠记者系列,哈利波特系列,都适合从一年级到5年纪孩子。我知道国内的杨红樱系列深受另一个朋友家的小女孩喜欢,她出国特意从深圳带去几十本。也听说国内中小学生中沈石溪还有查理九世,玄幻小说系列也受欢迎,但我也听到对后几者的批评。我没有看过没有发言权,但是我知道小学3年级孩子们时间不够用,教辅书无比红火,学校周边文具店大量而全面,各科都人手一本,老师说不强制,但做作业要用到啊。
我感到目前国内基础教育本末倒置,急功近利。我们那个年代自由玩耍和阅读文学的体验再也没有了,我们看了多少好书,尤其是少年文艺和儿童文学十月当代等杂志,直接影响着我后来的人生道路,其他同学阅读文学名著,少年科学杂志书籍,当时的社会提供了非常丰富的营养。可是教育部门改革方案,每次初衷是好的,但越改革越坏事,比如所谓减负降低教材难度,素质教育,小升初不考试,却把孩子赶去了培训机构,让基础教育领地也成了家长金钱精力信息权力的博弈场。
我知道我也不能免俗,虽然我知道目前的教育是畸形的,但如果我不从众,我孩子将来可能会在一个四周都是不重视教育或无能为力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有各种恶习的普通中学同伴影响下,将来在初中毕业都考不上高中而是只能读技校的选择下,一定会责怪我的。这不是歧视农民工子女和体力劳动者,而是在复杂多变的社会情境和预知青春期孩子管教难题下的提前应对之举。
我和所有受过高等教育爱护孩子的中产阶级父母一样,在给孩子成长提供较好资源的同时,希望孩子未来的阶层不要下降,更希望孩子身心健康。所以我们在应试教育和素质培养之间战战兢兢举步维艰,孩子时间有限,童年短暂,违背身心规律的功利的中国式教育太可怕了,总有一天,会让整个中国人付出代价。愚蠢的政策制定者,自作聪明的实施者,贪婪的把脉市场者,随波逐流的家长们。
我们也是其中的一员,不可能揪着自己的头发离开中国。可是,我能不能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呢?比如说,尝试着写一点儿童文学,一方面我对写作有兴趣,苦于没有动力开始,与其去写言情小说或剧本,还不如为陪伴孩子成长,理解孩子,逐步写点有益他们身心的书籍,以解精神之渴,近来孩子天天感叹闹书荒,至少我懂他的喜好。我也知道一开始我的写作一定不会太好,但不开始永远都不会好。
我在课堂上忍不住以玩笑语气说,我真想以后去做儿童文学作家,帮助中国的孩子们解精神之渴。我可爱的学生们配合地笑着。至此,一颗写作的嫩芽开始萌发。
这是在因为胃疼而醒来喝水的凌晨的床上所写。而悦也提前醒来上厕所,我听到走路的声音以为是孩子爸,小声喊了一句。悦冲了进来,笑嘻嘻地说,哈哈,是我呀。
他穿着t恤和运动短裤,我赶紧让他钻进我的被窝,提醒他起床要批睡衣。他一进来就说,妈妈快讲故事。精神世界的饥渴,在悦身上体现得最明显。我边把写儿童文学的想法跟他交流了,并问他最喜欢的儿童文学有哪些,我好去看看作为范本。他说冒险一点的,彼得潘,丁丁历险记。提到正在看的柳林风声,说题目不吸引人,内容还行。这本书是他一个女同学最爱的一本,当时他们死活不看,后来出国了也没碰到那个妈妈,放书架上一年了,昨天他主动翻出来看了。买书的好处就在这里。记得一年级时一买就是一大摞,堆在他们的书架上,有些他当时不喜欢,但因为喜欢阅读,随着年龄增长趣味的变化理解能力的提高,没书看时也会去碰。但目前那套世界儿童文学获奖作品集还是不喜欢,不着急,翻译本我作为成年人至今也觉得不对胃口呢,以后再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