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在初步摸索实践「学习型历史文献」后,对HBR同名文章的二次梳理。
「经验是最好的老师」吗?
这可以说是一句古今中外的老话了。对于个人来说或许有理,但对于组织而言呢?
在经历了一些重要事件后,许多企业总是蹒跚前行,忘记过去的教训。错误总是重复发生,但是英明决策缺绝不会重复出现。企业中各个部门、组织总会对一些事件进行反思总结,找出问题的原因,表达自己的观点。每种观点都对,但每种观点都不全面。
并且这些观点极少公开,无法共享。对于整个企业来说,更是很少对其进行分析、讨论,并最终使之内化。经验也许是私人的老师,但非集体的老师。因为大家集体行动,却单独学习。
学习型历史文献
学习型历史文献是一套记录企业重要事件的文本,包含了企业成长过程中的许多插曲,例如企业变革、新创意、重大发明、成功的产品导入,或者是企业的不幸事件,如大规模裁员。
学习型历史文献长度一般在20~100页,分左右两栏。右栏记录有关人士描述的插曲,他们或是事件的当事人,或受到该事件影响,或者仔细观察过该事件。分别讲述他们眼中的故事,并被直接记入文献。
左栏为学习型历史专家所做的分析和评论。他们提炼出右栏的故事,指出文献里反复出现的主题,提出有关其假设和涵义的问题,并揭示出隐藏在右栏叙述中的「不可讨论的」问题。
四大作用
学习型历史文献能够构建信任,也有助于提出问题,而这些问题都是人们希望谈论,但以前没有勇气公开谈论的话题。第三点是能有效地把知识从企业中的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除此之外,它有助于监理一套综合的管理知识,告诉我们哪些方法有效,哪些方法不行。
个人经验
基于公司最近发生的一次事故,撰写了一份简单学习型历史文献。文献中涉及人物对话,务必原汁原味,不要进行任何文绉绉的归纳或者改写。
为什么呢?从学习型历史文献的定位角度来看,可以理解为一个自带批注的企业发展史料,以事件为中心,按时间顺序组织一系列「纪传体」材料,避免使用「编年体」。因为「纪传体」记录每个人各自叙述,但编年体势必要确定一个「正确」的说法。而企业运营过程中的很多事件并无对错之分。
另外一点则是《裴松之注三国志》所述,原文如下:
五年春正月,董承等谋泄,皆伏诛。公将自东征备,诸将皆曰:“与公争天下者,袁绍也。今绍方来而弃之东,绍乘人后,若何?”公曰:“夫刘备,人杰也,今不击,必为后患。孙盛魏氏春秋云:答诸将曰:“刘备,人杰也,将生忧寡人。”臣松之以为史之记言,既多润色,故前载所述有非实者矣,后之作者又生意改之,于失实也,不亦弥远乎!凡孙盛制书,多用左氏以易旧文,如此者非一。嗟乎,后之学者将何取信哉?且魏武方以天下励志,而用夫差分死之言,尤非其类。
所以原汁原味最好,乱归纳、用典,反而失去文献的本来目的。
经验的疆界
马奇在《经验的疆界》中提到,组织学习有两套方法,分为低智和高智。低智的要义在复制,高智的要义在于故事和模型。
生动且抽象层次适宜的故事,对于组织和个人来说,都是绝佳的学习材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