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这个四月开始,我决定每个月带着一波朋友一起来玩一个关于自我雕塑的游戏,每个月用当月末的21天来进行主题打卡,这个月的活动从10号开始,时间早就说出去了,可具体怎么做,我却有点犯难
去年带着大家完成75天倒计时微习惯养成活动,一共只有4个人完成到最后,这个比例真的是蛮低的,怎么样才能够尽量多地调动起大家的积极性呢?
我想了很多,用丰富的打卡项目吸引大家?我是喜欢不断折腾探索,可是别人呢?会不会精力根本顾不过来?用上刺激点的奖惩机制?打不上卡就罚钱?也很快就被我否定了,总觉得这样会变味…
我又想到以每期一个主动作+N个副动作的方式,再招募记录官帮助记录总结数据,像去年那样,把每天每个人打卡的成绩整理出来以后,一个21天周期的成绩展现眼前,有着非常直观的震撼效果。
但这些通通都没有让我自己惊喜起来,我还是不停地在脑子里辗转,期待能够突然“一个机灵”出现
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我都还没有等到那个机灵,倒是今天小七提醒了我。小七前言不搭后语地突然告诉我“妈妈 你想得太多了”
是啊,原本我的初心就是简单的,只是希望能够和大家一起在对的事情上体会到重复的力量,但什么才是对的?对每个人是不同的,但有没有一些底层逻辑是一致的呢,我想一定有的吧
那就从我最想要的改变开始吧,我亲眼看到坤哥是怎样一天天蜕变的,过年时他还一身肥肉,而现在,他紧实修长 皮肤细腻 活力焕发,他是如何做到的?每天早晚跑步上下班,至少十公里,不间断的运动帮我换回了一个又帅又温和的老公,感谢他的坚持。
而我,去年75天的打卡,我的项目是写作和吉他,要不是借助微习惯的工具,估计真的坚持不下来,好些天都用100个字和10分钟弹琴的底线来凑数。
75天之后,我一直持续到了现在,昨天完成了简书的日更100天,每篇平均字数过千、每天的吉他时间达到一个小时、额外还增加了每天一个生命密码分析、还有每天下午的运动打卡。
这四件事情加在一起平均需要三个小时,我想说的重点是,这些事情都已经变得不再是额外需要用劲的任务,用的只是以前不知不觉中浪费掉的时间,因为最近家里状态改变,没有一个人帮我的前提下,带小七全职陪玩 一日三餐 还要照顾菜地 鸡 狗,我也能完成每日既定动作。即使到了举家出游这样的变化日,也可以不受影响,反而因为心里有所准备,旅行本身就是很好的写作素材,练琴项目也可以改到户外和孩子们互动。
如此,我发现自己从打卡事件中得到了最棒的结果——那就是将自律融入生活于无形,不刻意去强调自律,那必然可以是持久的自律。
绕了长长的一段路之后,原来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最接近本质的方法。
所以我决定我们第一期的主题打卡就叫“三件事”。你自己选定自己每天要完成的三件事情,可以从头到尾一致也可以中途修改;每天早晨布置事件内容,晚睡前确定完成状态。
就是这么简单,结合微习惯的使用工具,慢慢建立自己的自律节奏,不着急、不跟别人比、只想着自己要去哪里就好了…
你总会慢慢走过去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