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不安全依恋

不安全依恋

作者: 小纳不老 | 来源:发表于2018-11-03 22:38 被阅读0次

    这几天我们都在讲关系。在关系的视角中,讲人无时无刻不处于关系里;在关系的角色中,讲人的行为会受关系影响;在关系的互补中,讲人陷于不健康的关系里很容易无法动弹。

    那么,当我们把视角从关系移回自身时,很明显的一件事就是,我们身上一定有些什么样的原因,让我们在关系里经常被他人所影响,让我们在一段不健康的关系中纠缠不清。

    所以接下来的几天,我们就来说说导致我们被人影响,陷入不健康的关系的原因。比如感觉的混淆,责任的混淆等等。今天我们来讲让我们感觉被混淆的重要原因之一,不安全依恋。

    美国心理学家爱因斯沃斯曾经做过一个“陌生情境测验”。根据婴儿在陌生情境时,对母亲突然离去和回来的不同反应,界定了依恋的三种基本类型。

    我特意从网上找了视频来看,大致场景就是在一个陌生的房间,放了一些玩具。妈妈抱婴儿进来时,把婴儿放在地上玩玩具,自己则在一旁观看。在这个过程中会有陌生人进来,跟婴儿互动。之后妈妈会偷偷离去。最后再回来。

    第一种类型的婴儿,刚开始妈妈在旁边看的时候,会主动去探究周围环境。当陌生人进来的时候会变得紧张,把妈妈当成“安全基地”,去寻找妈妈的安慰。在妈妈的抚慰下慢慢可以跟陌生人互动,一起玩玩具。

    但妈妈离开的时候,立马会产生分离焦虑,探究活动明显减少,不想玩玩具,甚至会开始哭泣。妈妈回来时,则会以积极的情感表达依恋并主动寻求安慰。哪怕正在哭也很快能通过与妈妈的接触平静下来,然后继续探究和游戏。

    第二种类型的婴儿,妈妈在不在都对他们的探究活动没有太大的影响。他们对陌生环境也不会表现出明显的陌生焦虑。看上去就一直是很乖的在玩玩具。

    在妈妈离开的时候,也不会表现出明显的分离焦虑。妈妈返回时,也不主动寻求接触。甚至当妈妈接近他时反而转过身去,回避妈妈的亲密行为。

    第三种类型的婴儿,在陌生的环境里,难以主动地探究周围环境,而且探究活动很少,表现出明显的陌生焦虑。注意力经常在妈妈的身上。在妈妈离开时哭得很悲伤。

    而且在妈妈返回时也难以安慰,他们会抗拒妈妈的安慰和接触。行为上表现出一种愤怒的矛盾心理,对妈妈缺乏信心,不能把妈妈当作“安全基地”。所以当妈妈返回时,他们拒绝去探究,仍表现出明显的焦虑不安。

    这三种类型的婴儿,第一种是安全型依恋,第二种和第三种分别是回避型依恋和抗拒型依恋。都是不安全依恋。因为健康的依恋是孩子安全感的来源,所以如果依恋对象本身有很大的不安全感,那也会让孩子觉得不安全。

    讲完三种依恋,我相信你应该能对依恋有了更深的理解。而成年人也会因为紧密的依恋,带来不安全感。这种不安全感同样会影响我们做出改变。主要有下面这三种。

    第一,如果父母的问题,尤其是母亲的烦恼占据了我们太多的注意力,那我们就很难再有好奇心去探索世界,也就很难发展出自己的技能。

    跟抗拒型依恋的婴儿一样,他们会把注意力过多的放在父母身上,所以很少会去探索世界。但他们比婴儿多出一点,就是会过分的替父母担忧一些问题,哪怕是一些无关紧要的问题。

    第二,因为习惯了观察别人的情绪,这种不安全感很容易让他们对别人的情绪敏感,无论是家人还是同事、朋友。

    这样,他们就很容易把自己放在这样的一个位置:我要为别人的情绪负责。如果别人不高兴了,那就是我的错。这会给他们带来很大的负担,也让他们的人际关系变得复杂。

    第三,不安全的依恋,让我们和母亲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密。因为越是不安全,人越是会互相靠近。可是孩子跟母亲的关系越紧密,他就越难去跟别人建立友情和爱情。

    而之前我们也说过了,自我是在关系中发展出来的,如果没有更丰富的关系,他就很难发展出丰富的自我。同时,如果我们心里装着太多母亲的感受,那我们自己的情绪,感觉,欲望则会变成不重要的东西,于是我们的自我,就更难发展出来。

    讲到这里你或许有些疑问,就是如果我们在依恋中有类似不安全感,我们该怎么办。陈海贤老师的建议是:既然旧的经验来自以往的关系,那我们也需要在新的关系中塑造我们的新经验。

    我个人对这句话的理解是:放下过去的认知,比如不要再觉得需要为别人的情绪负责什么的。以新的认知新的行为去创造新的体验,那么,自然能在新的关系里塑造新的经验。

    总结而言,或许我们有些人的身上,仍然存留着原生家庭带来的不安全依恋。但我们不用去抱怨和排斥,要接纳这个事实。然后带着依恋的焦虑,一点点接近和信任别人,在安全的关系中,慢慢地塑造我们的新经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不安全依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zplx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