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类演义小说,放在现在就是同人小说。金庸的《倚天屠龙记》受本书影响很大,朱元璋、常遇春和陈友谅自不必说,都是历史上本就赫赫有名的人物。明教中的周颠、铁冠道人张中、冷面先生冷谦三人的登场也是配合了《英烈传》中三人半仙的形象。
主线剧情按照历史的发展推进,不看书都知道朱元璋会统一天下,在叙述上添加了大量的夸张和戏说手法。明代出现的小说,人物情感偏向上完全倒向朱元璋,稳稳的正能量。可惜,作者讲故事的能力有够极简。同样演义类小说,和《三国演义》自然毫无可比性,和《说唐全传》也差了一个维度。
都是乱世,都是英雄豪杰的斗争,一手好牌被作者有限的才气打得稀烂,造成剧情单薄。朱元璋对标曹操——可惜前半部分朱元璋基础势力形成后,基本没有了出场的戏份。徐达和朱亮祖妥妥成了男一号;刘伯温、李善长对标卧龙凤雏——作者做到了庄强和大聪明才能完成的壮举,让卧龙凤雏从聪明人变成了大傻子一样,让军师从聪明人变成了摆设。刘伯温、李善长等几大智囊,加起来的提案不超过一只手;徐达、常遇春、李文忠等诸多猛将对比关羽、张飞、张辽,戏份大家差不多都贯穿全书,代表性的战役也能说出几场。完全输在作者的文笔,让战役显得无趣。王保保一人独战明军四员大将,颇有三英战吕布的风范——首先我对不起天下第一奇男子,没有认出扩廓帖木儿就是王保保,还愣了一下怎么王保保就突然出现在了战场上。但是作者让这样一员猛将的人声虎头蛇尾,也应该自我反省。如果着力渲染王保保在韩店、兰州击败明军、大破明军于漠北,然后大明军队反败为胜,做为最后的战役也未尝不可,但是王保保输给了半仙,输给了命运。规模最宏大的鄱阳湖之战翻照赤壁之战,康茂才诈降换桥梁总算有了黄盖苦肉计的风采。
每一章中穿插诗词,是中国古典小说常见的手法。但是书中的诗词质量好坏差别太大,尤其是前期一些诗句,一股消不掉的模仿味,明显是作者强行拾人牙慧,后期应该是作者发现自己能力不行,开始直接引用诸如杨炯、王昌龄等大牛的诗句。
毕竟我对元史和明史都不熟,除了能够判断一些武将的身份做了一些改动外,无法判断哪些内容是后期杜撰。看《三国演义》的经验告诉我们,演义类小说看看就好,千万别当真。为此,看完书后,我又回过头去看《明朝那些事儿》,企图退回历史深处。当然《明朝那些事儿》也是当年明月改编后的产物,但是应该比《英烈传》更拥有历史的注视。
《英烈传》中朱元璋一系的主要人物都是天神下凡。对朱元璋势力的赞美已经溢出纸面了,所有武将被神话的后果便是两方势力对战时,朱元璋下属的武将能够以碾压的姿势赢得战争,虽然中间也有小挫折,但在大量的完胜面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几千打赢几万的战斗比比皆是。作者最初的意图自然是为了表明明朝的正统性,从一开始便透入出上天安排好一切的态度,敌人没得反抗,所有剧情的发展都是为了帮助朱元璋完成统一大业,因此朱元璋的部队是唯一有仙人帮助的部队。便是超脱俗世的修仙人物,张三丰、周颠等人,也出手去降服王保保。
但是我想到了前段时间刷到一个提问:当一次次外敌入侵、灾祸降临时,为什么漫天神佛没有一个出手相助?
有一个很有想法的回答:他们已经出手了。他们化身成了一个个军人、医生、老师,带领我们走出了困境。
最近疫情又在宁波肆虐了,希望医护人员能带我们走去困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