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是某三甲医院的一位神经外科医生,也是我在国内特别投缘的一位朋友。无奈,春节将近,J却因一患者在急救后欠费“逃走”被医院扣几千元。几月前,工地上送来一位脑出血患者,送来人员都声称不认识患者,找不到负责人。情况危急只能先手术,但是术后患者在住院时竟然悄悄“溜走”,欠下的几万元只能只能从科室里面扣一部分,剩下的就是几位医护分担。J表示很无奈,在考虑要不要走法律途径。
当然,难免被问到我是否经历过患者欠费逃费,在我的行医经历中,确实没有遇到过此事。
国外医生,真的可以只专心看病
在国外,实行的是“先看病后付费”。看完病后,患者可以选择立马支付、医保报销或者等账单寄送后付费。医生只需负责诊治、开处方,与患者费用问题没有丝毫关系。即便遇到患者欠费,那也会由医院相关部门去催缴或者有相关政府部门的救助。
欠费逃费人群主要有两类
但是,国内医生似乎就没有那么幸运了,总会遇到欠费的患者,末了还要自己掏腰包为患者“买单”。从J那了解,我总结下来欠费逃费患者不外乎以下两种:
1、确实有难处的人群(无责任人、无支付能力人员)
没有医保、没有收入来源的车祸患者,各类纠纷肇祸事件中的伤者,120、110或社会热心人士送来的“三无”人员,占了医疗欠费群体的绝大部分。
2、恶意欠费人群
这种情况也不少见,病人或家属看准医生不会见死不救,在急救、治疗完毕欠费出院。最夸张的是,有些家属冒充是路边陌生人,将患者扔在医院就走,而患者也声称自己联系不到家属。
患者欠费究竟该由谁来“买单”?
针对患者欠费逃费问题,国内绝大大多数医院这样做的:让医护人员去追缴费用问题,或者分摊到医护人员身上(从工资、奖金中扣除)。对于这种做法,我肯定是不赞同的!医生的职责就是看病、治病,为何还要花精力来操心患者的费用问题?
举个简单的例子吧!我在和睦家医院任职期间,遇到一位收银同事收到了一张百元假币,按当时的惩罚机制,就是该同事自己赔付这100元。我当时就提出该做法不合理,这种情况应该由医院来承担,同时增强相关人员的培训。
同理,我认为患者欠费问题也应该由医院来承担,而不是分担给救援的医护人员。那么,有人就会说了,大部分医院每年都会“被欠费”几十万,甚至百万,本身就已负债累累。确实,这是许多公立医院的一个现状,但想要解决就涉及到医院的资本管理运营问题了,医院每年就应该做好这方面(欠费逃费)的预算,划分一定款项专门应对该类问题。
怎样减少欠费逃费情况?
患者欠费是很多医院、医生都会遇到的“顽疾”,针对这个问题,我个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1、针对无支付能力人群:
①政府更进一步加强基本社会保障
政府要更进一步提高社保、医保的覆盖率,为各个层级(尤其是一些特殊人群)提供最基本的医疗健康保障,能够让经济困难的患者得到最基本的医疗急救服务(即最基本的医疗应该由政府来买单)。
②医院募捐及社会救助
与此同时,医院相关部门可以向社会发起募捐活动,将募捐资金用于那些确实有支付困难的人群。
2、针对恶意欠费人群
①非危重病情可不予以治疗
对于重症危急病人当然要救治,但是对于非危重且不付费的病人,医院可不救治或转诊到更基层的医疗机构。
②学习企业,走法律、信用机制等途径
对于恶意欠费人群,可以通过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来制约,至少可以先在各个公立医院内部建立“信用黑名单”,对恶意欠费、信誉不佳的患者,将不予再次欠费救助。或者学习国外医院,通过走法律途径或者通过第三方收款公司来催缴费用。
回到J最开始的问题:要不要走法律途径
对于J考虑的要不要走法律,个人认为很有必要。医院既被定义为服务业,放眼任何服务场景下,享受服务就必须付费,这是天经地义的。医生应该理直气壮地主张自己的权益,甚至诉诸法律。医生应有权拒绝救治、停止救治或以最小成本维持无法付费的患者。
社会各界对医院和医生寄托了不切实际的“道德”期望,没有提供实际的支持。而且医院医生主张自己的合法收益时,还会遭到各种道德卫士的棒喝。动辄举例其他国家的医院医生如何人道主义、如何减免费用,却不告诉大家其他国家的医院医生是如何弥补“费用漏洞”的。
我们没有权利强求一部分人必须成为“道德楷模”,来拯救那些自私的或无助的患者,这种要求本身就是极其不道德的。患者欠费导致的种种问题,特别是对医患关系的扭曲,不过是我国“德治与法治”混乱的缩影。因为部分自私和无助的患者欠费,因为社会各界不能实事求是地面对这个问题,因为医院医生没有依法主张自己的权益,这部分费用和诚信危机最后转嫁到所有人身上。这种转嫁到全体的“稀释”,不但不能化解这个问题,而是像肿瘤一样向外扩散,最终整体性的病入膏肓。
要想破解这个困局,需要医院医生作为“利益受害方”能够挺直胸膛,勇于依法主张自身的权益。过于在乎舆论的“道德威胁”,只会使危机进一步恶化。希望有一天能看到医院能理直气壮地和患者对簿公堂,社会各界再也不挥舞道德大棒。而高举道德大棒的,能够通过捐款等形式实践自己的道德理念,为自己的言行负责。
最后的最后,还是忍不住问J:“下次遇到可能欠费的病人你还会收治吗?”“应该还是会吧!”他有点无奈地回答。
作者:马丁医生
澳洲全科医生/移动医疗明星app杏仁医生创始人
新浪微博@杏仁马丁医生
微信公众号:马丁医生(kanchufang365)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