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电影《长津湖》。
前几天刚刚读完林语堂写的《苏东坡传》,恰又遇到了一本好书,葛兆光的《禅宗与中国文化》。应该说,这两本书的内容是有关联的,苏轼友人众多,其中与若干禅僧更是至交好友,其诗词的旷达悠远里深蕴着禅机,昭示着他对人生、宇宙的思考。
本来埋头于《禅宗与中国文化》阅读,整个思想与情感节奏也深嵌其间,竟有了几分酣畅而又温暖和谐的幸福感。这是禅宗的特质与中国文化的内涵所带给我的审美享受。但看完《长津湖》之后,当晚便实在无法扎进书籍的阅读中。因为,这两种艺术形式所带给人的审美体验是对冲的,两者所引发的情绪无法调和。一个让我有了温情脉脉的喜悦感,一个让我因心灵绞痛而难安。
我在十几年前去过辽宁省丹东市,站在鸭绿江边,对岸便是朝鲜。两座钢铁桥伫立,一座抗美援朝时期被美军炸毁,成了半截残桥,存留的价值只在于历史的见证,供人们抚今追昔;另一座是后建的,具有真正的交通价值,连接两国。
站在鸭绿江边望向对岸的那一刻,我顿时明白了中国为什么出兵朝鲜。所谓唇亡齿寒、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皆表达的是两者因为过近而产生的关系。两国交界处还有个叫“一步跨”的地方,这个名字取得及恰当,毫不夸张。也就是说,如果美军带领的联合国军占领了朝鲜,就等于在我们身边埋下了炸弹,随时都可以爆炸,所谓“卧榻之侧有了他人酣睡”。这对刚刚成立的新中国无疑是最大的威胁。
一穷二白的国家,刚刚结束长期的战争,未能喘口气又要面临一场硬仗,且这次要迎战的敌人是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形成这样的战略决策需要多么大的智慧、胆量和决心!
“中国钢少气多”,一语中的,也非常准确地概括了抗美援朝战争中国制胜的关键要素之一。
谈到气,使我想起了《苏东坡传》一书中关于孟子谈气的内容。在《孟子》里,“气”是哲学的概念,类似伯格森所说的“生气勃勃”,是人格上的“元气”。使伟人和匹夫显然不同的,往往是精力元气上的差异。在孟子的哲学上,“气”是伟大的道德动力,更简单说,就是人求善、求正义的高贵精神。这种精神,人人皆有,是与生俱来的。人在世界上生活下去,这个“气”可因得其陶冶营养而增长强大,亦可因消减而衰弱。
一个人高升到无极限的精神,至大至刚,激烈冲动,因其本身充沛的元力必要发之于外而不可抑制。孟子在自己本身察觉到有此力量,这种力量若辅以正义真理,便在天地之间无所畏惧。
抗美援朝的战场上,处处充斥着无所畏惧的英雄之气。这种“气”既来自于中华民族几千年积淀、涵养出的文化与人格力量,更有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获得民族解放、当家作主的信仰的力量。
抗美援朝的战场处处堪称绞肉机,战争的残酷让我们观者灵魂战栗,充满了仿若置身人间地狱般的恐惧。我们恐惧着,亦心痛着,同时又神气激荡!
《孙子兵法》有云: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又云: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这样一看,我们有“气”、有信仰、有胜利的五个条件,虽然在武器装备、后勤补给等众多方面与敌人差距太大,但仍旧创造了世界军事史上的奇迹,也就不足为奇了。
我们今天看这样的电影,不是为了歌颂战争,而是为了激发对和平的强烈渴望;不是为了歌颂牺牲,而是为了弘扬、凝聚更大的民族之“气”以及发自内心的信仰的力量。不是为了创造英雄,而是为了明确平凡之中孕育伟大的价值追求。
这不是一个和平的年代,只是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国家!
深深鞠躬,感谢你们!在缅怀中,自有后来人!
(写于2021年10月13日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