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处罚,培养孩子独立性的理解
读了阿德勒的书之后明白了,我们要鼓励孩子,不能溺爱,忽视,严厉处罚孩子,那么中间这个度要如何把握呢?
这个度的把握是很难的。
我们的出发点、目的是好的,但是中间的过程能够保证我们达到目标吗?
首先,鼓励孩子
鼓励孩子就是要培养他的自信心,可是这个过度了就是溺爱。
至于溺爱的坏处,书中讲了很多,那么我们如何保证鼓励孩子而不溺爱孩子呢?
其次,处罚孩子
孩子犯了错,就要有处罚。这个处罚可以是讲道理分析问题,让他明白自己错在哪。还有一些错误是要批评、指责,甚至也要有体罚的。
我们有一句俗话叫“做棍棒底下出孝子”。它能够留存下来,就有一定的道理,那么什么时候应该用,什么时候不应该用呢?
最后,给孩子自由,培养独立性
读了阿德勒的书之后,明白了,我们不应该严厉的批评孩子,要给孩子自由,培养孩子的独立性,那这个度又在哪里?
过度了之后,其实就是忽视孩子,有很多家长说要给孩子自由,尊重孩子,而孩子感受不到爱,认为家长不爱他们,忽视他们,反而给孩子造成了伤害,这个度的拿捏在哪里?
以上这些问题,在2000多年前《论语》中就提及。
原文: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翻译:子路问道:“听到一件合于义理的事,立刻就去做吗?”孔子说:“父亲和兄长还活着,怎么可以(不先请教他们)听到了就去做呢?”冉有问道:“听到一件合于义理的事,立刻就去做吗?”孔子说:“听到了应该立刻就去做。”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一件合于义理的事,立刻就去做吗?’时,您回答‘还有父兄在,怎么可以听到了立刻就去做?’冉有问‘听到一件合于义理的事,立刻就去做吗?’时,您回答‘听到了应该立刻就去做’。我感到迷惑,我大胆地请问这是什么缘故呢?”孔子说:“冉求畏缩不前,所以我鼓励他进取;仲由好勇过人,所以提醒他退让些。”
2000多年前在论语中,孔子就回答过这个问题,这要因材施教。
那我们读了阿德勒的书有什么用?不是和2000多年前的论语一样吗?也就是我们懂得了这个道理,怎样学以致用?
重要的是看见。
我们看见了鼓励的过度是溺爱,处罚的过度是严厉,独立的过度是忽视。
我以鼓励为例。
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多鼓励孩子,让他有自信心,面对困难勇于面对,有耐心,坚持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都是对的,那什么时候会过度呢?
当孩子想放弃了,不想动的时候,还在一直夸他很棒,说这不是他的错,而没有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这个时候就是过度了,溺爱了。
我们不能直接给孩子答案,只能提供思路,让孩子自己寻找到办法,把事情做成。这样才能提高孩子的信心,让他为下一次遇到困难做准备,增强信心。并且还要让他明白,他是这件事情的主要责任承担者。
惩罚也是如此
孩子犯了错就要指出来,要指出他哪里错了,并和他分析原因,然后找到正确应对事情的方法。而不是只告诉他错了,让他自己说,而不管他背后的原因。这个时候就是严厉的批评,过度了。
独立也是如此
我们应该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但孩子就是孩子,他有些事情就是不懂,不知道。他就是需要成年人的指导,而没有指导,美其名曰给他自由,实际上是不负责任的表现。这时孩子不觉得家长是给他自由,而是忽视他,不管他,把他扔在了一边。
当我们能够一分为二的看待事情,并且把鼓励、处罚、独立这三者联合起来,就形成了稳定的三角形,就能够用元认知、跳出来看待事情。
孩子的成长需要学习,需要指导。我们作为家长,作为父母,也是第1次当父母,也是需要学习和指导的。并且只有我们作为家长主动学习,才能够给孩子做好榜样,并指导孩子正确的成长。
我们成年人作为家长和孩子是一样的,我们可以共同陪伴,一起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