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我接受了tfc的老师胡椒的邀请,参与一群分布在全国各地的青年教师的线上研讨。这种活动大概两周一次或者一周一次。虽然参与的老师人数不多,但是我觉得蛮有意义的。
一、关于这群人
1.都是乡村教师。
所有参与的老师都是乡村教师,所教的学生生源相对较差,很多都是留守儿童。班级如果有50个学生,只有大概10个左右的孩子可以及格。
2.年轻有活力。
他们刚工作不久,因为担任初中数学教师,所以大多数都担任班主任工作。年轻且富有活力,有着先进的教学技术手段,比如西沃白板,比如可以快速从网上找到所需要的各种资源。他们可以有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较高的文字整理能力,更重要的是他们有一颗热爱教育热爱学生的心。
3.有组织的集体。
这是一个有组织的集体,他们有相同的志向。每一次活动有主讲人,有记录人,活动很规范,流程虽然还在摸索过程中,但是有板有眼。
二、关于这堂课
1.这堂课的题目是《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由蒋勤勤老师担任主讲,谭赛穆老师来记录。琴琴老师所用的教材版本是北师大版,在讨论过程中,老师们还找出了湘教版、鲁教版。主要有两个目标,一是通过探索让学生知道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二是让学生知道三角形具有稳定性。难点是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探索和应用。
2.老师们讨论的重点也放在了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探索过程中。有老师提出是不是可以利用希沃实时上传?节省时间,还能引发学生的兴趣。对于这一点,我感觉我们还是要尊重教材,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尽可能让学生动手操作,而且在画的过程中。会发现应该让学生先找出最长那边画出来,然后再画两条短边看它们能否相接。这样就很自然的找到了判定三边能否构成三角形的方法,就是用较短的两条边求和,去与最长的边做比较,如果两边之和能大于第3边,那么就可以构成三角形。先进的技术手段可以在探索出来后,再次展示,让学生再次感知。
3.稳定性
三角形的稳定性在这里出现了,鲁教版的教材是讲完探索三角形的全等“SSS”的判定方法之后才出现的。一个三角形只要三边确定了,这个三角形就确定了,因此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赛穆老师提出一个很有趣的手指构建法,把两根大拇指指尖相对,形成一条线,其它两根手指与其构成一个三角形,用力后所搭建的三角形很稳固。如果两根拇指不在一条直线上,与另外两根手指形成的四边形就一用力就会变形。很有意思!
二、我的收获
1.畏难和恐慌,来自学生还是来自老师?
应不应该让学生通过作图来感知、探索“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问这个问题,我觉得最根本的原因是一个老师对教材的把握程度和学生动手能力的洞察、指导。老师不让学生画,原因是担心孩子在画图的过程中,出现各种各样的情境,学生会畏惧、会恐慌。但是我们老师也要去思考这种恐慌是否是来自我们教师本身。是不是我们自己怕学生画的不好拖堂而导致我们不敢放手,让学生去画图。我们如何帮助学生来做好画图的探索,也就是说老师如何驾驭好课堂,这就又涉及到一个画图的细分步骤问题。所以找到问题所在,我们就可以在课堂中找方法找技巧,敢于引导学生去探索。
最近我的学生也在学习《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课堂中也需要学生通过作图、探索。有老师坦言,没必要作图,浪费时间,直接让学生记住会用就行了。因为在课堂中他让学生画图时,都没有几个人有尺子,更没有几个人动手。相比来说,我的学生们挺好,他们都能动手去画,哪怕是成绩跟不上的孩子。开始他们也有人没有尺子,我让没有尺子的同学起立,借到尺子后再坐下。或许工具人人都有了,不用会白费力气,不如跟着动手画一下。所以,课堂中的一些细节,老师真的要替学生考虑全面。
2.优质的教学资源为什么打造不出优秀的学生?
从这群乡村教师的交流中我知道,他们虽然地处乡村,但是却又先进的技术支持,再加上这群有活力、有干劲儿的优秀教师,按说教学资源是非常优质的。可是,为什么优质的教学资源却打造不出优秀的学生呢?
原因很复杂,最主要的原因应该来自家庭的吧。大多数都是留守儿童,由爷爷奶奶带着,缺少父母的关爱。父母外出打工的本意是让孩子过上更好的日子,可是等他们回来之后,早已错过了陪伴孩子的最佳时机。知识改变命运,父辈的努力不正是想让孩子不重复他们的老路吗?可如此重复下去,命运的安排只会不停地循环往复,难以改变命运。想来非常痛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