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当中有些时候,有些人会觉得自己是个“受害者”,怨天由人,觉得都是别人对不起他,机会不是没有,却,没有抓住,或者失败了,他会认为是命运捉弄人,或者是没有人愿意帮助他,或者是明明牺牲了很多却得不到回报,他付出了却又得不到他想要的,这就是“受害者”心态的视角。
比如:有“受害者”心态的人在和同事相处中,在工作中,你会发现有“受害者”心态的人在人际关系中,经常指责别人,一切都是别人的错,不是他的责任。是自己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自己就是个“受害者”。老是以为自己很可怜,所有人都对自己不够好,自己老是有不被理解与受伤的 感觉。
自己被自己“受害者”的感觉设限住,自己害自己生活在自怨自艾中。失去越来越多的朋友,又在下一波的朋友中去诉说他自己有多么的可悲可怜。他不知道的是,在这样的恶性循环中,他永远是一个让别人远离的人。
那么 这种“受害者”心态,从哪里来呢?
其实这种心态,是在日常中,是在这个人的孩童时期,碰到了挫折和困难的时候,被家长不自觉的引导,导致这个孩童陷入了受害者心态。
比如:最常见的一个场景,孩子在家里摔倒了,在地上哇哇大哭,奶奶赶紧跑过去安慰他,一边敲打着地板还一边说“你这个坏地板,你怎么把我们家宝贝给绊倒了啊。宝贝不哭,奶奶打这个坏地板。”孩子边哭边笑,得到奶奶的安慰之后站起来,抱着奶奶不下来。而这种经历,孩子并没有在这里找到一个成长的经验,因为孩子看到,有错的是地板,不是自己。
怎么才能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
如果孩子被地板绊倒,大体上的情况下原因应该是在孩子身上,要么是孩子走的太急,要么是没有看路,或者是心里在想着某些什么事。
这时候,大人应该抱起孩子,关心孩子是否摔了碰了,简单的安抚一下孩子的情绪 ,在确认孩子没有摔伤的情况下,可以让孩子再走一次,孩子也就可以体会到自己刚刚为什么摔倒了。
这时候孩子是不是就会知道了自己是可以有选择的,自己可以当能改变自己的主人,而不是当一个“受害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