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达曾是世界上最大的胶卷出品公司,全球员工数量曾一度达到14.5万人,在1975年就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数码相机,可是科达并没有利用好这项发明。原因有两个:一是担心数码相机会对胶卷的销量产生不利影响;二是柯达公司认为数码相机在未来会被智能产品(如智能手机)替代。
不得不说,柯达对现状分析很准确,对未来的预测也非常精准。可惜,柯达忽视了从胶卷相机到智能手机照相之间的时间跨度,完美地错过了一个时代。正应了海尔CEO张瑞敏的一句名言:“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
原创图片错过时代的企业又何止柯达呢?曾经在零售业风靡一时的大润发,创下过单店平均业绩3亿余元,连续19年没有关店记录的神话。当电商行业崛起时,大润发的掌门人黄明瑞对电商模式不屑一顾,却很快遭遇阿里巴巴、京东等电商企业的多重夹击,黄瑞明不得不向现实妥协,投入20亿元打造“飞牛网”,却连年亏损,许多消费者根本不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个电商平台叫:“飞牛网”。
最后,以大润发被阿里收购告终,公司高管们留下一句:“赢了所有对手,却输给了时代”,带着不甘与无奈,挥泪离开曾让他们引以为豪的零售“战场”。
行业人士不无感慨:“在数字化时代,落后一步就可能落后一个时代,飞牛网晚了,晚到无力回天。”
在这个“无处不数字,无时不数字”的时代,各行各业喊响了“数字化转型”的口号,开发各种信息管理系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工作效率。然而,大多数信息系统只是在单部门、本领域内运行,导致单行业信息系统泛滥,缺少信息系统交互平台和机制,数据无法实现跨领域流通,人为制造信息交流壁垒,形成了一座座信息孤岛,数据资产沦落为“鸡肋”式的信息垃圾,浪费严重。
究其原因,是我们高喊着“数字化”的口号,却仅仅在自个家里玩了一波自娱自乐的“信息化”游戏,忽视了“数字化”的本质就是要打破行业边界。正如《数字化路径:从蓝图到实施图》这本书中所讲:数字化与信息化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数字化打通了数据之间的“墙壁”,凸显了数据资源的价值,让数据资源成为一种与劳动力、知识、资本相提并论的生产要素。
2020年,全球每人每天在互联网上产生的数据互动次数近1500次,相比2010年,提升了近5倍。根据互联网数据中心(Internet Data Center,IDC)报告预测,2025年这个数字预计将达到4909次,相当于每18秒钟就要产生1次数据互动。
每个企业、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在产生数据,在互联网时代,数据堆积成一座座宝贵的金矿,是数字时代名副其实的“新能源”。企业可以深入挖掘自身和行业数据,炼成“黄金”,个人也可以利用“数据”实现事业腾飞。比如,很多自媒体人在确定选题、发布图文、短视频前后,均可以使用在线数据分析软件,及时追踪热点、确定创作角度进行精准创作,提升曝光率。自媒体平台可以根据用户习惯、喜好,实时推荐内容,增强用户黏性。
那么,在数字时代,企业要如何才能找到清晰的数字化路径,规划蓝图、并确定具体实施方案呢?中大信息总经理谢仁杰和华友会华为管理研究院执行院长邓斌,在合著的《数字化路径:从蓝图到实施图》一书中,提出了指导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的“三力模型”。
原创图片通过应用“三力模型”,企业可以实现战略上敏捷迭代,融合生产、运营到销售的全部价值链,利用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和大数据打通企业内部的生产要素和业务要素各环节,实现资源最优配置,融合同行优势,让参与融合的合作者均发挥各自的独特优势,强强连手实现业务融合。结合企业文化与数字化时代特征,建立数字化企业内部、外部文化,即提升企业内部凝聚力,又增强与客户、供应商的文化融合,提升企业与外部网络的合作依存关系。
原创图片01 以战略融合为基石,精准定位使命,凝聚数字融合力
企业的融合力,重点要在战略层面、业务层面、企业文化层面进行融合,形成合力。阿里巴巴的曾鸣博士说过一句经典的话:“如果你对时代趋势判断错误,那么你所做的决定和你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错误的。”因此,企业的战略制定取决于两个因素:时代趋势和自身在竞争中的优缺点,看懂时代趋势并追随趋势尤为重要。
华为公司在2018年之前,企业的使命定位是“丰富人们的沟通生活”,2018年后则有了新使命:“把数字带入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组织、构建万物互联的智能世界。”
《数字化路径:从蓝图到实施图》这本书中指出:战略融合的关键点在于企业需要把握数字化的趋势,改变在战略层面的思维模式、竞争模式和决策模式。业务融合是指企业在经历从信息数字化到业务数据化,再到最终数据业务化的过程中,结合数字技术与本身业务内容以实现数字化的生产、运营和销售。文化融合则需要企业结合数字化时代员工和消费者的特性,打造企业文化软实力,以便更好地凝聚企业力量,塑造企业形象。
华为2018年后的使命与之前相比,仍然保留了与“人们”“沟通”相关的几个基本元素,这是企业对原有战略的保留,融合是对企业已有战略要素和数字时代新增要素的配置与再生。因为在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华为必须通过技术创新与客户需求的双轮驱动,做多连接、撑大管道、实现行业数字转型。
数字化时代新的战略增长点是万物互联、万物感知、万物智能。因此,华为在使命的表述中又融入了“数字世界”“万物互联”和“智能世界”这几个数字化时代的特有元素,构建出华为的新使命。
原创图片02 立即行动,做70%正确的事情,提升企业敏捷力
二战时期,著名的巴顿将军有一句名言:“现在立即执行一个好的计划,比下周执行一个完美的计划要好。”在数字化时代,企业的敏捷力非常重要,亚马逊的创始人贝索斯认为,拥有70%的确定性,是做出决策的正确点。企业要想抢占市场先机,必须对市场变化做出快速反应。因此,在今天做出70%的正确决策,比在明天做出100%正确的决策更重要。
企业提升敏捷力,要拥有敏捷领导者、敏捷组织和敏捷人员。《数字化路径:从蓝图到实施图》这本书中强调:
敏捷领导者的四项修炼:一是积极学习新事物,有意识地提升战略眼光;二是持续自主学习,提升领导者自身的数字化素质;三是驱动转型,培育鼓励创新的新文化;四是勇于赋能,提升员工创新内驱力。
敏捷组织的三种模式:“部落和小队”模式,事业合伙模式,“小微企业”模式,确保组织能够实现快速决策、绩效文化、柔性团队、信息透明。
敏捷人员的四个支柱:责任共担、利益共享;充分赋能,敢于放权;改革培训体系,优化技能结构;提升人员敏捷性,加强开放合作。
原创图片03 开发“数据湖”,打破信息孤岛,筑造有效数据力
华为ROMA总设计师陆昕曾指出,华为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发现,各部门之间的数据通道和业务通道没有完全打通,数据孤岛和业务孤岛导致大量数据和业务不能被有效利用和变现,阻碍了企业顺应数字化时代的发展。
华为围绕企业核心业务,打通企业上下游生态链,连接业务和系统,致力于融合系统间的多源异构数据,实现数据资源共享;在空间方面,融合各种ICT技术,连接OT与IT,统一服务接口,实现多维系统间的协同,实现企业之间的业务能力共享。
由此可见,数字化在企业打造生态系统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数字化为打造生态企业提供助力的同时,良好的生态链又为企业更好地适应数字化时代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数字化路径:从蓝图到实施图》这本书中,从“数据获取、数据应用、数据流通”三个层面,指导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路上开展数据实践活动。
第一,数据获取实践。2010年,国际上首次提出了“数据湖”的概念,数据湖可以让企业在无法及时处理各种海量数据时,先将数据存储起来,后续在使用的时候可以随需取用,“数据湖”被视为打破企业数据孤岛的重要基础设施。
第二,数据应用实践。俗话说:“想,都是问题;做,才有答案。”企业要实现产品智能化,生产自动化,管理信息化,可以分层搭建数据应用体系,具体可分为数据获取层、整合层和分析应用层。
第三,数据流通实践。数据作为数字化时代的核心资产,如同手中的现金资产,只有让其流通,才能产生价值效益。数据流通,需要打造健康的“云”生态,《数字化路径:从蓝图到实施图》这本书中以企业如何连接信息孤岛,实现互联互通,确保给企业实现智能化奠定基础为例,具体解决方案如下:
[if !supportLists]l [endif]打造业务协作云。全方位实现供应链生态规范、透明,实现开源节流。
[if !supportLists]l [endif]打造智造云。实现系统数据集成流通,利用终端显示屏展现数据,让数据处理准确及时、分析有据可依。
[if !supportLists]l [endif]打造质质量云。实现质量数据自动采集、质量异常闭环跟踪,确保质量管理前置化,质量管控全流程追溯。
[if !supportLists]l [endif]打造设备云。实现设备产能可视化,维护保养信息化,确保预维护、设备隐患异常闭环分析,性能状态全方位可视。
[if !supportLists]l [endif]打造慧云。启用智慧招聘、智慧门禁、智慧考勤、智慧协同功能,实现智慧人云数字化,应用管理可视化。
在数字化时代,传统行业在数据浪潮的冲击下,前景堪忧。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升级,数字企业对传统行业实施“降维打击”,已成为一种常态。因此,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树立数字化思维,实现数字化转型,并非选择题,而是必答题,且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数字化技术给我们带来了无限机遇,同时也倒逼我们自我革命,在数字化转型的路上,我们会迷茫、焦虑,谢仁杰和邓斌两位老师合著的《数字化路径:从蓝图到实施图》,提出“三力模型”,从理论到实践,深入剖析行业案例,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切实可行的数字化转型方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