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力线平衡术——不一样的理筋正骨疗法(四)

力线平衡术——不一样的理筋正骨疗法(四)

作者: 三德中医药孙伟 | 来源:发表于2019-05-15 11:51 被阅读0次

正骨为什么先要理筋

       灵枢本藏篇:『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难经23难曰:『经脉者,行血气,通阴阳,而营于身者也。归纳论之:经脉者,为依固定之通道,时辰之运行于人体上下、内外及各脏腑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协调、相互约制,其为人体传送气血津液的通道,而令各脏腑器官、四肢的皮肉、关节、筋骨得以维持正常功能。 肌筋膜司运动官能之营养、气血、津液等传送并维护其正常运作,所谓之运动官能,包括有颈、肩胛骨、手臂、肘、腕、手指、坐骨、膝、脚踝、脚趾、锁骨、胸骨及其间之关节处等。 经络与肌筋膜是否正常,关系于人体须有动态表现,疏于运动、外加暴力、病变等都是导致肌筋膜失常原因,例如挫伤、扭筋、撞击令肌肉组织充血、使筋路受到压迫,津液输送不能完全,生物力线产生失衡,所以才有局部肿胀现象,生活过于悠闲,低于定量运动标准,使筋路之津液、成份、血液等产生沉积,日久则硬化,不正常的筋,加以按压、揉搓,其感觉会嘎嘎有声,运动官能器官局部产生痛感。

        台湾的黄国松先生,他早年出版的书就是《脊椎手疗法大全》,理论上应该是标准的整脊派;不过后来却转行专做“经筋手疗法”,各种关节整复的手法据说基本是不用的了。据听过黄先生课程的人转述,触发黄先生转变的事件是:一次他给一位需要“寰枢关节矫正”的病人治疗,每次把寰枢关节都有扳响,在治疗床上检查位置也都回复正常,结果病人复诊时仍然症状如故,再检查时发现寰枢关节的位置又跑回去了。这次黄先生整复病人的寰枢关节之后并没有让病人立即离开诊所,而是让他下地走走,在患者行走片刻后再次触诊发现病人的寰枢关节又跑回去了,黄先生当时基于一个简单的思考——既然病人是下地走路之后寰枢关节再次移位,那么可以对走路负重的跟腱进行治疗,在按压患者的跟腱的痛点之后再次检查寰枢关节发现已经整复了,再次让患者下地走路位置也并没有“跑掉”。

一些中医骨伤科医师:“正骨不理筋”或“理筋不正骨”的,“正骨”和“理筋”似乎是泾渭分明,绝不互涉。当然,更多的手法医师治疗时是“软硬兼顾”——即正骨和松筋兼顾,并且有:“整骨不整肌,根本不懂医,整肌不整椎,问题一大堆”之类的口诀流传,不过细问起来:“何时该理筋?何时该正骨?”大多一头雾水并不十分明确。

手屈而不伸者,其病在筋,伸而不屈者,其病在骨,在骨守骨,在筋守筋——《灵枢 终始》

      人体的肌肉、筋膜、神经、血管、韧带、关节囊等,同属“软组织”的范畴。但肌肉是人体运动系统的动力装置。脊柱作为人体的中轴,在其前后,左右、上下分布着许多的肌群,它们之间相互拮抗,相互依存,影响着脊柱的正常功能和脊柱的相对稳定。所以脊柱周围肌肉的功能状态必然影响脊柱的生物力学功能。我们在力线平衡术中提出“整骨先理筋”的理筋正骨原则。这样首先恢复了肌筋膜的动力功能,也体现中医的“筋柔骨正”的思想。

    在理筋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以下几方面的因素:

      一.纤肌维的排列方向

      肌纤维的排列方向决定着肌肉的运动功能,如屈伸、内收、外展旋转等;也能决定肌肉运动方向和力量。根据肌纤维的方向与产生力量轴的角度,将肌肉可分为羽状,包括单羽如股外侧肌,双羽如股直肌,多羽状如三角肌,和平行状如肱二头肌及聚集状如斜方肌。

      在临床整肌过程中,放松肌肉的手法可采用平行或垂直于肌纤维的方向,一般可先垂直于肌纤维,后平行于肌纤维,无论采用剥法、按法等。只要遵循以上原则。可使肌纤维顺达,通畅,解除肌肉的扭曲;可增强肌肉的功能;可使紧张的肌肉变软伸长,降低张力;同时改善肌肉的血液供应;并且能加速肌肉代谢产物的运出,来改善症状。

      二、肌肉的敏感点和平衡点。

 在临床上为患者诊治的过程中,会发现骨骼周围软组织有些点在按压时特别敏感,排除其它理由(如青肿或其它损伤),可以理解为触痛,这个点叫做敏感点。实质上,敏感点就是肌纤维的紧张和抗张的结果。我们运用力线平衡手法使该肌肉完全松驰,敏感点即消失。

      在一束紧张的骨骼肌组织的结节上发现一个点,特别敏感并以一种特征性的方式引起或放射疼痛,该点称为平衡点。有的点能自发性地引起病人的疼痛。称为活动性平衡点;有的点只在触诊按压时产生疼痛,该点称为潜在性平衡点。平衡点的产生主要是由于过度劳累,重复性动作或突然过度牵拉等原因导致肌肉紧张引起人体生物力线失衡。敏感点和平衡点的形成,实质是肌筋膜地超负荷收缩,导致肌张力过度,这意味着肌肉在持续地工作后会出现几种后果:

    1.肌肉消耗更多地氧气和能量,同时产生更多的乳酸,而后者可以刺激神经,致肌肉局部出现疼痛地同时,有酸、胀或放射痛。

   2.肌肉不能像正常状态那样执行泵功能,因此,循环减少,导致局部缺血、缺氧,又进一步触发痛觉感受器,而出现疼痛。

   3.肌肉超负荷张力,累及附着其上的骨关节和韧带,导致关节压力升高,关节突关节错位,加剧退行性变。

   4.肌张力过高,可能会压迫肌肉之间或经过肌肉之间的神经,导致神经功能降低,活力异常或知觉变化。如高张力的梨状肌压迫坐骨神经。

   在临床整肌过程中,针对敏感点和平衡点的部位采取不同的手法,以达到延长肌肉并降低敏感点、平衡点的目的。

   1.在肌肉收缩时升高肌肉的温度,手法使肌肉放松,肌肉内储存的能量以热的形式释放出来。温度的升高增加了肌肉的弹性和周围结缔组织肌束膜)的延展性,并降低了周围组织的粘着性。

   2.当肌肉等长收缩时,肌纤维缩短,而结缔组织膜延长可保持肌肉原有的长度。这种延长松解了胶原组织之间的异常连接,使纤维有更大的滑动范围,从而使肌肉能进一步拉长。当肌肉恢复其最大长度时,与平衡点、敏感点相关的疼痛和放射痛得到缓解。

     《内经》当中许多时候强调的是皮肉筋脉骨的层次论治,连小学生都耳熟能详的《扁鹊见蔡桓公》“讳疾忌医”的故事当中也记述了病邪侵入人体的层次和相应的治疗方法。在《灵枢 终始篇》中“伸而不屈”描述的是来源于关节的疼痛,假如关节位置发生了一定的位移,在关节活动时关节面之间的滑动轨迹必然发生异常,会在活动过程中产生疼痛而影响关节运动——这种疼痛伴随着关节活动,且很多时候是各个方向的活动都受限,此时就要应用“正骨”的方法解决病人的疼痛。来源于筋肉的疼痛则大多伴随着肌肉的保护性短缩,这种情况虽然也会有关节活动受限的情况,但大多是肌肉短缩限制了关节活动,所以《内经》用“屈而不伸”来描述这种情况,这时单纯应用理筋的方法就可能解决问题。当然,在《内经》的中医治疗体系中,有一种十分强调依据“皮肉筋脉骨”层次论治疾病的方法,落实到手法治疗的实践当中,就是根据病变的部位来应用不同的治疗方法——正骨、理筋、疏皮(捏脊)或是挽束(截脉)。不但不同部位的刺激方法不同,甚至还要考虑时间和空间的影响。

      当然,作为“筋骨并重”的中医骨伤学科而言,通过“正骨动作”来理筋或通过“理筋动作”来正骨的情况都会存在——从解剖学而论,关节附近有丰富的本体觉感受器,所以即便拉住关节随便动动也可能激活本体感觉而使大脑知道身体的位置从而重新规划关节的位置和运动模式,达到所谓“骨正筋柔”的目的。

    我们在给猫科动物做解剖之后会惊讶的发现,它全身的皮脉筋骨排列的非常版滑,非常清透,没有一点皱的东西。所以它能有上蹿下跳不伤身,动作敏捷善捕猎的本事,不单纯是生物学家讲的:“都是它眼晴里面那个很敏感的视杆细胞的功劳”,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因素就是它的这个身体。它们的身体状态很好的诠释了“骨与筋共同组成的最佳受力势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力线平衡术——不一样的理筋正骨疗法(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afpa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