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觉得,一个问题学生背后,一定有着一个问题家庭。如果家庭教育没问题,一个顽固不化的孩子也会被老师的真情所融化的。
看着每天晚自习后学校班主任群里老师们的留言:XX班XX请假,XX班XX请假。其实在请假的这些孩子中,就有一部分是厌学而不来学校的,老师们总在费力地做着工作,希望他们到学校来,好好读书。可是,事与愿违……
“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想必龙应台的这段话是大家都熟知的。我觉得作为家长,都很有必要熟读这段话,随时提醒自己:我们每天让孩子努力读书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来看两个故事:
俞敏洪的女儿从小学开始钢琴,七岁时获得了“温哥华少儿钢琴比赛”第一名。八岁时就考了钢琴10级。当时,他太太以为家里就要出一个钢琴家了,于是开始给女儿加量。本来每星期学习一个半小时钢琴,增加到了每星期五个小时。但让俞敏洪没想到的是,这使女儿的热情突然骤减。在女儿想要放弃的时候,俞敏洪对她说了一番语重心长的话:“宝贝,长大后, 每个人都会有很多孤单的时候,如果那时我和妈妈都不在你身边,如果能有钢琴、音乐陪伴你,你就不会感觉到孤单了,因为你能倾诉。要不要继续,你自己决定,这是老爸对你的一贯原则。”听完父亲的话,她不但没有放弃钢琴,反而更加自觉练琴。之后,她的钢琴弹得越来越好,获得很多奖项。
学弹钢琴,不是为了自己,而是让自己在没有亲人陪伴的时候不感到孤单,多么朴实的道理。
泽远中国集团总裁、著名房地产“鬼才”蔡康永说过一段话,说得非常好,他说:“5岁觉得游泳难,放弃游泳,18岁遇到一个你喜欢的人约你去游泳,你只好说‘我不会耶’;18岁觉得英文难,放弃英文,28岁出现一个很棒但要会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说‘我不会耶’。”
今天的辛苦付出都在为明天的精彩作出铺垫,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引导孩子从今天开始就行动起来呢?告诉孩子,如果在人生的早期不好好学习,那么长大之后必然会后悔。
要知道,任何学习过程必然要经历一段枯燥乏味的阶段,这时候家长不“逼”孩子,让孩子“不想学就不学”,那么孩子的学习永远只能停留在浅尝辄止的阶段,东学一下西学一下,永远体会不到深层次学习的乐趣,形成恶性循环。 久而久之,孩子只能什么都学不会,什么都做不成。
如果不想让孩子长大后后悔,父母就要承担起责任,走在前面,成为孩子的引路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是一个常识。可是,现实生活中,却有许多的父母不谙其中之道,他们做着自己想做的事,却不考虑孩子的未来,哪怕是一个月抽出每个周末陪一下孩子,他们也觉得没有必要,对孩子听之任之,不管不教。我一直认为,每一个问题的孩子的背后都有一个问题家庭,至少有一个问题父母。
作为父母,你们的辛苦工作,不就是为了你的家庭有一个美好的未来么?孩子就是你家庭的希望,就是你家庭的未来,当你嫌够了钱,当你逍遥完了,你的孩子呢?是不是还是你想要的样子?在孩子最需要你的时候,你说你为了家庭,要嫌钱,但孩子却因为没有你们的陪伴,而不再听老师的教诲,说,读书太难了,我不想学了。试想:在孩子想要放弃某项学习的时候,你对他说一声:“孩子,再坚持一下,我陪着你。”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效果呢?你的孩子还会厌学不学吗?
学习从来就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它不仅需要孩子勤奋刻苦,也需要父母的耐心陪伴。在孩子想要放弃时,发挥父母的“威严”,管教一下,对孩子要求严一点,这才是真正地爱孩子。可很多时候,我们的家长却在为孩子不进学校而推波助澜。当老师不断家校联动时,家长们都说:“我也没办法呀,他不读就算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最怕孩子离开学校的人不是父母,而成为了老师。
无奈之余,我不禁有些黯然神伤。家长们,孩子读书不是他一个人的事,不是老师们的事,是我们大家的事。如果你们不配合,不努力,你的今天不就是你孩子的明天吗?你们为什么不“逼”孩子一把,告诉孩子:无论什么事,坚持才会有效果,有效果才会有成就感,只有坚持,你才能养成良好的习惯。你为什么不用你的实际行动让孩子明白:今天不吃苦,将来会吃苦;今天不努力,得努力一辈子。
其实,真正的教育,就是“拼爹拼妈”。一个优秀的孩子,绝不可能横空出世,其背后必然有着父母付出的无数时间和心血。
文末,还是想说:一个问题学生背后,一定有着一个问题家庭。如果家庭教育没问题,一个顽固不化的孩子也会被老师的真情所融化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