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人会被所有的人喜欢。
我们都会根据自己的喜好去交往一些人,那些不被放在“朋友”清单里的人,肯定身上是有一些被我们讨厌的“缺点”。我们很明确自己的喜好,但往往也搞不清楚自己为什么会被别人讨厌,那么,对于这种莫名的被讨厌,我们要如何将它转化为确定的原因,也就是说,明确自己被讨厌的因素。
《被讨厌的勇气》是日本哲学家岸见一郎与作家古贺史健共同完成的一部关于阿德勒心理学的自我启发式心理学书籍。岸见一郎是阿德勒心理学的实践者与传授者,充当着书中哲人的角色,他在书中所传授的思想会明确反对我在最开始所表述的观点,没错,是反对。阿德勒主张不对外寻求认可。即,不通过别人的眼睛认识自己。
但人类自进化以来的习性就是群居,且以相互协作来推动社会的进步,要怎样在这种环境中保持“独善其身”的本领?《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给了我们很适用于这个时代的独到见解。
阿德勒和弗洛伊德是同时期的人,他们主张着不同的精神学说,人类认知的短浅很容易接受弗洛伊德的原因论,所以阿德勒的学说很不被当时的人看好与接纳。但是现在弗洛伊德的很多学说已经被主流心理学丢弃了,随着时代的进步,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外界需求的转变与态度,让阿德勒哲学重新回到大家面前,以其独特的思维方式解答现代人的心理枷锁。
本书开章便以提出问题的方式作为叩起阿德勒心理学门的第一声———我们的不幸是谁的错。
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或大或小,或多或少的心理创伤,这是客观事实,我们无法左右。在这些刺激的背后,我们会有意无意的为自己寻找一种保护,这些保护会成为一种经验,因为它保护了当时内心痛苦煎熬的你,所以在以后的日子里,每当碰到相似的事情时,你的大脑在快速的寻找到经验时你就会下意识的做一些反应,比如被同学排挤,欺负的孩子,就越来越不想外出,不想交朋友,这样的行为会避免他再次受到伤害,这就是本能的自我保护。而阿德勒心理学会告诉你,这些保护都是你不外出,不交朋友的借口。心理创伤会给我们造成影响,但不是客观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是我们对这些事件赋予的意义造成了我们所谓的心理阴影,从而启发了我们的自我保护。同样是一件事,积极的人会看到积极一面,消极的人也就只看到了消极的一面,所以问题不在于发生了什么,而在于如何诠释。
以此为依据往后推延就可以想到谣言扩散的本质———没有看清客观事实的真相。人与人在转述的时候往往是个人感受与评价渲染了很大的气氛,这个气氛会削弱事情的真实性,在我们听别人说一件事时要分清他说的哪些是个人评价,哪些是事实。我们在向别人说一件事时也要尽量表达事情的本身,不作过多的评价与想象。事实是客观不容改变的,评价只是主观感受,分清这一点,在沟通时也就提高了我们的说话技巧。
需要被分清的不只是客观事实与主观感受,还有我们的“课题分离”,这是叩响阿德勒心理学门的第二声。
阿德勒心理学认为“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我们习惯于把人际关系看成是纵向关系,即上下级关系。当关系被看作上下级时,我们对“认可”一词就有了需求。为了得到异性的喜欢,便向异性寻求认可;为了得到上司的喜欢,便向上司寻求认可;为了得到有威望的人喜欢,便也向他们寻求认可……我们对生活充满了需求,充满了欲望,混迹在人际关系中,不被认可似乎就会让生活继续的很辛苦,话又说回来,谁的生活是不辛苦的呢?
阿德勒告诉你,努力寻求被认可才是生活辛苦的真正原因。为了满足别人的期望,得到别人的认可,这就相当于把“人际关系卡”掌握在了他人的手中,他人的手中握着你对生活的喜怒哀乐,这种被牵着鼻子走的生活怎么会不辛苦呢。
要想把“人际关系卡”握回自己的手中,就要学会“课题分离”。分清楚哪些是自己的事,哪些是别人的事,最好的方法是看谁为这件事负最后的责任,承担最后的结果。不要轻易干涉别人的“课题”给别人造成困扰,也不要让别人干涉到自己的“课题”增加自己的混乱。这不是冷血,是尊重,如果需要帮忙,别人会开口,你也会求助。
在此,我们在解决自己“课题”时也要分出可控与不可控两部分。有一条著名的尼布尔祈祷文:上帝,请赐予我平静,去接受我无法改变的。给予我勇气,去改变我能改变的。赐我智慧,分辨这两者的区别。对斯多葛学派有所了解的人一定对这句祈祷文不陌生。我们也可以运用这句祈祷文,找出“课题”可控部分去解决它,不对“课题”不可控部分妄加揣测,扰乱心智。
认可的面目就被看清了。用“课题分离”方法来梳理就是:你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去寻求他人的认可,因此做了很多努力,这都是你的事儿;别人接不接受你的态度,认不认可你的付出,那是别人的事儿,你不该妄加揣测别人的心思而让自己增加烦恼。
不去把认可作为一种交友的手段。因为,别人并不是为了满足你的期待而活,你也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
叩响阿德勒心理学门的第三声:打破纵向关系的观念。
自卑感原本就是从纵向关系中产生的一种意识。阿德勒也承认自卑感人人都有,如果是一种能够促进健康的,正常的努力和成长的刺激,只要处理得当,自卑感也可以成为努力和成长的催化剂。但是自卑情结却是一种复杂而反常的心理状态。害怕向前迈进或者不想真正努力,不愿意为了改变自我而牺牲目前所享受的乐趣,拿不出改变生活方式的“勇气”,即使有些不满或者不自由,也还是更愿意维持现状。换句话说就是,自卑情结是不愿意改变,不愿意进步的借口。总是说自己因为自卑不能干这不能干那的人都有这个情节。
摆脱自卑情结,就要追求优越性。自己在前进努力的过程中不以纵向关系为参考,不与别人比高低,不与别人竞争,只要自己不断努力即可。建立正确的自卑感,只自卑于理想中的自己,不自卑于他人。我们每个人的主观世界不一样,各有各的“人生课题”,所以也没什么好比较的。
表扬与批评也是纵向关系的一种表现行为,都含有“有能力者对没有能力者的评价”,这一特点。为什么会这样说呢?阿德勒认为,如果以获得表扬为目的,那最终就会选择迎合他人价值观的生活方式,就相当于把自己的生活交到了别人的手里。
打破纵向关系,建立横向关系。横向关系并不是说将任何人都变成朋友,或者像朋友一样去对待每一个人,而是意识上的平等,坚持自己应有的主张,有被别人讨厌的勇气。
阿德勒心理学这扇门打开后,邀你进入的是一个叫“共同体”的世界,在我看来,这样的世界类似于柏拉图的“理想国”,类似于孔子想恢复的周礼。
阿德勒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有很多个“共同体”,大到宇宙,小到蚊虫,对于我们人际关系来说,家庭、学校、单位、国家都属于这样的共同体,每个人也可以属于多个“共同体”,比如一个人退休离开了单位这个“共同体”,但他可以加入一个合唱团“共同体”,这个概念我们都好理解,但不好实现的原因在于,“共同体”里的人都是各安其职,都有“自我接纳”“他者信赖”“他者贡献”的特点。这三个特点听起来简单,做起来可不容易,因为他忽略了人性中的弱点,人类的基因遗传很强大,但是进化的比较慢,现如今的很多问题都能说明,比如人类的身体进化就严重跟不上时代的变化,所以才会大范围的出现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能量过剩的疾病。
虽有限制,但仍不影响我们运用阿德勒心理学来松绑内心的束缚,我们在遭受困难的时候才更要向前看,更要思考“今后能够做些什么”,而不是归咎于之前的事情,那都是自己赋予了错误的意义。记住,自由不单需要“被讨厌”的勇气,同时也需要你的判断与理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