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缘读到《厨房里的海派少女》,是真的赚到了。封面及书名跟它的内容,反差真的太大了点儿啊。起先从封面颜色和书名,以为是一本不起眼的书,觉得应该是一个年轻作者出的新书,误认为会没有深度,或者轻视了这本书。深读了之后,可以说爱不释手,作者的文字很老辣,描述之下的老上海四马路上的番菜馆,有情调有格调,有情怀有情致啊,就连巷子口的老虎灶,都泛着魔力,感觉扑面而来的旧上海气息,以及活生生的生活气息。有历史感,也有文化感,很有韵味,却也特别质感。阅读的时候,竟有身临其境般的代入感,你会沉入故事中,走到人物的身边,感受那时那刻的情景和生活。
这个作者是有超能力的,绝非泛泛之辈。若没有大放光彩,肯定是时机未到,或者时运不济。
我首先读到了一个超级营销案例。广方言馆的九位学子9即将去德国留学深造,在出发之前聚餐留念,所以请了报纸专栏作者引荐一家好吃的牛排番菜馆。而这个专栏作者推荐的名气比较大的番菜馆,这学子都不满意,却是点名非要去罗兰看一看。这专栏作者以谈论上海蕃菜馆出名,却说服不了这年轻的学生,正是怀中有气。偏偏又不喜欢这个罗兰蕃菜馆,又恰逢学子点的菜是牛排,让罗兰老板误以为专栏作者带客人过来找查的:因为报上已登沉船事件,罗兰做牛排所用的一味进口酱料“ 喼汁 ”沉海了,所以调料缺货根本上不了那道菜。这变成了双方矛盾的导火引,冲突就这样发生了,互相交谈中爆发了一场豪赌:罗兰蕃菜馆为九名学生践行上的菜,一定会令所有人称赞,并且一定有主菜罗兰煎牛排。届时请蕃菜届名流来评判,若罗兰输了,免费请上海人吃五天;若专栏作者输了,则把他的专栏更名为“猪头品**”。
接下来就开始了新闻战;第二天的报纸就惹到了大报申报,大报出来带节奏,把这场豪赌搞得尽人皆知,甚至被挖新闻的“二流才子”们围了罗兰的门店,那几天巷子里人挤人,热闹空前。这种不经意的炒作手段,实则高明啊。报纸天天报道罗兰的新联,不仅惊动了蕃菜界,连新闻界都引发战争了。谁先挖到了第一手新闻,最新的猛料,谁的报道就会引发关注,甚至大的各种观点和争吵,一时间层出不穷,引发了广泛关注。
而罗兰的老板,气定神闲,稳坐钓鱼台,似乎一气皆有定数一般。倒是三名女店员是天天提心掉胆,被各种报纸新闻和那个专栏作者给搅得不得安宁,而那个女主厨却也不气不躁的。
最后高潮时刻到来,赌约到期,九位学生的践行宴开席,声望名流裁判落座。气氛一度凝重万分,让人心潮起伏,冷菜汤菜上完之后,主菜应该出来了,但是罗兰却推出了新品:煎猪排和自主研发的新口味酱料“ 喼汁 ”。
——这个推新品造势、营销、宣传的组合拳打得相当精妙啊。
旧上海四马路上的罗兰番菜馆,应该名气比较小,并且还是个小店。只有五张桌子,只能同时接待十几个客人。虽然罗兰的煎牛排经过改良非常有特色,但跟其它的大品牌如一品香等番菜馆相比,简直是不能同日而语啊。如何推陈出新,并且让自己跻身强手之林,罗兰的这次营销,应该是大获全胜了。
故事大环境是 晚清上海租界,五个少女经营着一家罗兰番邦菜馆。庄小晨被描述的特别生动,而她的老板和主厨又个性十足,我一度被她们的种种表情迷恋迷惑,被一路吸引着读下去的。而她们各有各的的身份,各有各的爱好,用自己的能力和美食来化解生活中遇到的难题。
作者描述了晚清的上海滩,江南传统文化与近代工业文明融合下诞生了名为“海派”的独特文化。以海派少女这样的角度,描绘了那个时代的特殊情怀。民生和爱国情怀,也能在故事中体现一二。
而凡事总有真相。并不是罗云番菜馆名气逆天,才让九名学生非它莫选。渊源还是在罗兰女老板的父亲,是德国外交官。学子们将去往德国求学,到时候还得仰仗于他,所以临行前,去罗兰番菜馆体验一把,以待将来可以扯上半点关系吧。但是因此引发的故事,和那个大营销事件,真的体现出了十足的运营智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