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2022版量感的研究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于量感的培养进行了具体的阐述。量感主要是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它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
理解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理解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虽然“量感”在教学中使用的不多,但“测量”与“量感”有密切关系。测量结果可以用来表现某一个物体的属性,而统一度量单位是进行测量和比较的基础。
选择合适的度量单位进行度量:学生需要学会针对真实情境选择合适的度量单位进行度量,例如时间、长度、质量、体积等。这部分的教学内容更加注重数学联合实际开展教学,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学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单位换算与误差感知:学生还需要在同一度量方法下进行不同单位的换算,并初步感知度量工具和方法引起的误差。这些能力都是量感培养的重要部分,有助于学生形成用定量的方法认识和解决问题的习惯。
为了培养学生的量感,教师需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度量单位的实际意义,例如通过测量教室的长度、宽度和高度等,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度量单位的概念和应用。
学科融合:将其他学科的内容与数学相结合,例如将体育中的跳绳标准与数学中的长度测量相结合,让学生在跨学科的学习中更好地理解量感的概念和应用。
引导学生观察现实世界: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现实世界中的事物和现象,让学生理解度量的意义和价值,例如观察建筑物的高度、道路的宽度等,让学生感受度量单位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总之,《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于量感的培养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和策略,旨在通过实践操作、学科融合和引导学生观察现实世界等方式,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量感观念,形成用定量的方法认识和解决问题的习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