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思考者
三分钟学会科学鉴别信息,开启独立思考之路!

三分钟学会科学鉴别信息,开启独立思考之路!

作者: 进击的马卡 | 来源:发表于2020-02-28 17:53 被阅读0次

    7当人们持有一个观点的时候,总是希望自己的观点能够得到更多人的赞同。

    为了让自己的观点有说服力,他们会借助很多的信息,用以辅助说明。

    我们把这些观点叫做断言,而用来辅助说明的信息,就是证明断言的证据。

    但是很多时候,这些证据可能是充满迷惑性的,它可能是持论者无意识的使用,也可能是故意用来欺骗你,从而让你对他的观点心服口服。

    如何在面对这些证据的时候独立思考,不被证据所欺骗?

    首要的任务就是要分清楚证据的种类,然后针对你遇到的证据,进一步分析它的效力到底如何,是否足够有说服力。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证据种类,和遇到这样的证据时,我们应该如何进一步去思考。

    直觉

    直觉,就是人们常说的第六感。

    “我觉得应该这样做。”

    “我觉得应该做这些。”

    “我觉得事情是这样的。”

    当人们使用这样的话语时,他就是在用直觉当证据。所谓直觉,就是人们对一些事情有着直接的洞察力,但是却不能将其组织成语言表述出来。

    使用直觉当作证据有时是不可靠的,因为直觉有着很强的私密性,人们不知道这种证据是如何被推断出来的,甚至连本人可能都说不出为什么。

    但是,在有一些情况下,我们应该重视直觉。

    先来看一个例子。

    某机场一架客机已经完成了起飞前的所有检查工作,准备进入排队序列,等候起飞。这个时候,机长突然说道:“我感觉飞机可能有问题,需要再仔细检查一遍。”

    这种时刻,我想所有人都会同意再检查一遍。

    这个例子中,我们为什么会相信机长的直觉?因为机长是一位经验丰富的飞行员,在他的专业上,他有着丰厚的知识以及过往经验,凭借这一点,我们相信了他的直觉。

    当我们面对他人以直觉作为证据的时刻,先不要急着否定。我们应该明白的一点是,直觉不是盲目的,只是无法解释而已。在这种时候,还有一种选择,就是更进一步,寻找其他证据,以此来判断直觉的可靠性。

    个人经历

    以个人经历作为证据,这样的事情在生活中数不胜数。

    学科考试即将来临,朋友要在家复习,这个时候你对他说:“不用这么着急,考试前一晚通宵复习就能搞定,我上次考试就是这么做的,很轻松就过了。”

    和朋友一起逛街购物,朋友想逛一家店,这个时候,你拉住了他,说到:“别去这家店,我上次去了这个品牌的另一家店,里面的服务员态度不好,估计这家店也一样。”

    以上两个例子,都是以个人经历作为证据的典型。

    以个人经历作为证据,问题在于,这种经历只是个例,还不足以构成评判一件事情的样本标准,这种个例仅能说明这样的结果有可能出现,但不能说明它必然会出现,由个例推断出事件的全貌,未免以偏概全。

    典型案例

    有一些经典的典型案例,经常挂在一些人的嘴边。

    当人们在探讨学历到底重不重要时,有一些人会说:“比尔·盖茨大学都没读完,辍学创办了微软,最后还不是成为了世界首富?”

    这样的言论,想必大家听过不少,类似的还有马云的数学不好,任正非四十多岁才创业等等。

    这些典型案例的特点是,他们都是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人类最喜欢的就是故事,这些故事用动人而富有煽动性的言语,诉诸人们的情绪,企图用情感压倒理性,压倒思考。

    面对这样的典型案例的时候,我们要做的是,问一问有没有相反的例子,有没有大学辍学创业失败的?还要探寻一下,将这样的例子奉为圭臬的人,他的价值观里,是否存在偏见。

    当事人证词

    所谓当事人证词,其实是另一种形式的个人经历。通过引述当事人的言论,来说明一个观点是否正确,一件产品的好坏以及一些少见的事情。

    那些声称自己见到外星人的言论,就是当事人证词,还有一些由公众人物代言的广告,新书的书封上面的推荐等。

    将当事人证词作为证据,可信度如何呢?

    当我们碰到这一类证词的时候,我们要明白,所谓的当事人证词,有着一定的局限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1、选择性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生活经历,个人兴趣与喜好,价值观,认知能力,这造成了人们看待同一件事物,都带有偏见,他们只会选择他们愿意相信的。

    比如廉价航空,有的人会极力向你推荐,因为机票钱很便宜,有的人则嗤之以鼻,因为座位很窄。再比如一些奇异事件,相信外星人存在的人,他可能看到天上有一团黑影飞过,就认为是飞船,然后他就会宣称自己看到了外星人。

    当我们听到这些言论时,我们可以寻找更多的当事人,听听那些对同一件事,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感受是怎样的,再来综合判断。

    2、利益牵扯

    这一点就很明显了,这样的言论来自那些能够从证词中获得好处的人。

    比如商品的广告,图书的推荐,或者是当你走进药店买药时,店员主动向你推销某一款药,说他自己就吃这款药,效果非常好。

    先不说药的具体效力如何,但是否有一种可能,就是这款药的利润相对更高呢?

    有时候,这样的利益牵扯很容易被发现,但还有些时候,这种利益关联被隐藏的很深。

    当我们碰到这类言论,我们不妨进一步思考一下,是否这个人的言论和他提倡的东西之间有利益的牵扯呢?

    3、主动忽略的信息

    你们有没有碰到过这种情况,当甲极度讨厌乙的时候,你在甲这里是听不到任何关于乙的好话的,你能听到的,都是甲经过筛选的,对乙产生负面影响的那些话。

    这中间是否有什么信息被甲主动忽略了?因为他讨厌乙,所以他想让其他人也讨厌乙,因此他故意忽略了乙的那些正向的,美好的方面。

    而当我们亲身接触了乙之后,我们自己对乙的评价可能会和甲有所不同。

    4、人格魅力

    有些人有着诚实守信的过往,他们热情、大方、坦诚,这样的人说的话,我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选择相信。

    专家意见

    对于大部分普通人来说,专家因为在某一方面有着深厚的知识和过硬的技能,因此显得格外可信。

    但也正是因为人们相信专家,所以这一点也常常被人利用。

    我们要知道,专家的质量也有高有低,专家也会犯错。

    面对专家意见,我们可以有以下几种方式来判断其可信度:

    1、专家的领域

    当一个专家发表言论时,我们应当检查其言论是否符合其本身所研究的领域。

    比如针对国家经济发表的观点,我们从专业的经济类媒体得到的言论,自然要比在娱乐媒体得到的言论更可靠。

    2、专家的水平

    不可否认,有些专家真才实学,有些专家沽名钓誉。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搜寻专家的过往经历,看他以前有没有被验证过的有力证言,看他之前有哪些重磅的研究成果,看他的能力有没有被权威第三方认证,看和他持相反立场的人如何评价他。

    但要注意,这些信息同样有可能做假,所以在求证过程中,要小心谨慎,不轻易断言。

    3、专家信息的来源渠道

    论文写作中,常会引用第三方资料。

    现实生活中也常常如此,一些专家的言论与观点,引用自第三方。而在引用的过程中,可能会受到专家的价值观,或特定目的的影响,这些被引用的资料,其内涵已发生了变化,内容被曲解。

    比如说,某位经济学家发表了如下言论:“目前国家的经济正在下滑,但未来增长空间仍然巨大。”

    而引用者可能会这样说:“根据某经济学家的观点,目前国家的经济已经进入下滑期。”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要对信息溯源。引用者的信息是二手信息,而我们要做的是找到一手信息,找到信息的源头,再做进一步评判。

    4、专家的个人选择

    与普通人一样,专家的观点有时也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个人的需求,对名利的追求,对世界的期望,价值观,个人情感的好恶,社会地位,政治立场等等,甚至因为自身的影响力,有时也会受到相关组织,新闻机构,利益集团的影响。

    如果你去询问一家大型集团主管市场的总裁,公司的营销是否还需要增加,他的回答很可能是要增加。同样,你再问一下公司的产品是不是目前市场中最好的产品,他的回答当然也是肯定的。

    如何判断这些言论呢?去找一找是否有其他人支持专家的言论,以及那些和专家持相反立场的,相反理念的,相反价值观的另一些专家的言论,总之,要找到不同的声音。

    我们很难期望专家的意见不带有任何偏见,我们也无法确定专家的意见是否受到以上任何一个因素的影响,我们能做的就是不断追求信息的完整度,然后思考,得出一个无限接近正确和真相的结论。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也不能因为专家可能受到某一方面的影响,就直接反对他的言论。


    有偏见的言论,也不一定是错误的。对于其他类型的证据也是一样,我们不能歧视某些证据,而是应该公平的审视我们得到的一切信息。

    独立思考很累,也很难,但我们仍要这样做,思想的力量,能改变很多事,思想的自由,也让你免于成为傀儡,从而变得更清醒。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三分钟学会科学鉴别信息,开启独立思考之路!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aokh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