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悠悠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文明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变法,从李悝变法开始,吴起、商鞅、申不害在战国的舞台上轮番登场。从范仲淹的庆历新政到王安石变法,从海瑞的一条鞭法到张居正变法,再到近代的戊戌变法。在国家危亡之际,有识之士一次次奔走呼号,期许新政的实施彻底解决当时的困局。他们或成功或失败,但正是这一次次的改变,让我们的文明和文化延续至今。而这每一次的改变其实就是一次范式改变。从这本《范式改变与未来世界》中,让我对中国历史的认知更加深刻。

本书作者是曾任谷歌、摩根士丹利等世界知名企业高管的彼得·费利克斯·格日瓦奇,他通过采访21位活跃在世界各地的投资商、创业家、经营者、教育者以及艺术品经销商等各界优秀人士,尝试从更广泛的角度去捕捉未来范式的多样性,以期帮助大家认清复杂新世界的本质,转变思考方式,从而创造丰富多彩的未来世界。
1.中国的范式——从大一统到家国观念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自秦始皇统一六国,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字、交通五个方面着手,建立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开始,中国历史再未脱离过大一统的范式。我们常说“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其根源就在于大一统的观念,哪怕是在南北朝、五代十国那样纷乱的年代,统一仍然是当时不变的时代诉求。
所谓范式,即指一定时期内指导科学研究的示范成果,泛而言之,即指某一时代占统治地位的看法和该时代共通的思考框架,也可以理解为思想、价值观、社会观念。
毫无疑问,自秦始皇而始,两千年的中国历史中,最核心的范式就是大一统。时至今日,大一统的范式依旧发挥着作用,在大一统观念的熏陶下,中国人的家国观念、大局观念一直不同于西方文明,而这也是我们如今很能在当今世界立足的一个基石。

当西方世界强调生命可贵、自由重要的同时,与此对应的是二战期间,西方士兵一次次的投降行为。而在中国,正是因为大一统的观念深入人心,因此“国破则家亡”这一理念深深地根植在我们的骨血之中。从“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夏明翰到“愿把牢底坐穿”的何敬平,从“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刘胡兰到“舍己为国,永垂不朽”的董存瑞,他们用自己鲜活的生命为新中国这座大厦添砖加瓦。正是有许许多多的他们,不畏生死,一心为国,才由我们今天的幸福和平的生活。
而这一切源于我们的家国观念,源于我们对于大一统范式的信念。
2.打破豪族垄断的范式改变——科举制度
从古至今,选拔人才一直都是各国的重中之重,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的选官制度使得人才选拔被世家大族所把控,一个人能否做官,与他的才能、德行无关,只看他的出身。高门子弟享受着高官厚禄,却只推崇清谈玄学,而看不起那些维持国家运转、处理庶务的寒门低级官员。正是这样腐败的官僚阶级导致西晋最终灭亡。而在历经了南北朝一百年的混乱后,隋朝一统南北,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到了隋炀帝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则正式拉开了中国科举取士的序幕。
从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度,这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划时代的创举,更是一次成功的范式改变!
那什么是范式改变呢?范式改变指的就是曾经以为理所应当的认识、思想和价值观发生巨变,通俗地说,范式改变就是思维模式的转变。
科举制度的诞生充分解释了什么是范式改变。选拔人才的思维转变,就此打破了豪族对官场的垄断,扩大了人才选拔的人口基数,从而选拔出更优秀的人才。正是因为科举制度的创立,我们才能“英雄不问出处”,无数出身贫寒的寒门士子才有了通过自身努力获取上升通道的机会。寒门就此拥有了和豪门同台竞技的公平机会。
时至今日,我们的公务员考试、高考,尽管形式不同,但其核心的公平性质,与一千多年前刚刚创立的科举制度并无二致。但中国科举制度取代九品中正制的这一范式改变比1854年创立的英国文官制度早了整整一千二百多年。
3.穷极思变——范式改变不可避免
在中国历史上,每一次大的范式改变总是伴随着巨大的社会变迁。或者应该这样说,正是因为受到了外部的巨大压力,范式改变才应运而生。
但人是具有惰性的,而社会同样具有惯性,当一种范式长期存在时,哪怕因为时代的变迁已经不符合当下的实际,人们首先想到的并不是改变,这就是所谓的“祖宗之法不可变”。人们更习惯于因循守旧,而不是大胆地创新改变。这也导致在中国历史上,一代代变法者善终者极少,大多数人都只能以身殉法。
当秦国落后于六国,河西之地被夺取的时候,谁能想到就是这个偏居一隅的小小秦国最后竟能一统六国,建立秦王朝?年轻的秦孝公看着贫瘠的秦国,一筹莫展,经过深思熟虑,他发布了流传千古的《求贤令》。
而与此同时,同样年轻的商鞅在魏国郁郁不得志,两个同样穷途末路的年轻人一拍即合,携手将这个贫弱的国家,推上大国的宝座。经过商鞅变法之后的秦国,一跃成为战国实力最强的诸侯国,为秦始皇一统天下奠定了基础。
商鞅变法的彻底性,当为战国各类变法之最,究其原因,只有四个字——穷极思变。无论是李悝在魏国的变法,还是吴起在楚国的变法,都因为国家未到生死存亡之际,从而统治者变法的决心不够坚决,导致变法的不彻底。
而秦国则不同,当时身为弱国的秦国只有奋力一搏,才能迎来转机。因此当商君说出“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时,秦孝公毫不迟疑地回答道:“寡人不之疑矣。”
巨大的变化正是改变陈旧范式的良机,而当危亡之际来临时,范式改变不可避免!

五千年的中国历史,我们创建了一个又一个的范式,又在时代的变迁中,一次次推翻旧有的范式,创建新的范式。但这样的改变并不是全盘否定过去,就像公务员考试对科举制度的继承一样,我们保留旧有范式中的积极因素,并将之运用到新的范式中去。
在不断的创新和改变中,也有一个相对不变的主题,那就是——改变。从宇宙诞生之时起,世界就处在一个变化的环境中,而改变就是那个永恒不变的主题。我们只有不断创新,不断改变,才能做时代的弄潮儿,才能发现新的机遇,才能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