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当然不在三公九卿里,那个时候他的官位还没有那么高,当然也不再中央,而是在地方,属于地方官,在地方,实行的叫郡国并行制。秦始皇统一六国,一统寰宇,为了加强中央的统治,同时也是为了避免六国死灰复燃,把权力更加集中。
实行了郡县制,只不过到了刘邦的时候,在吸取秦朝灭亡的基础上,实行秦朝郡县制的制度时候,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同时又实行分封制,分封了很多异姓王和同姓王,后来异姓王被消灭掉,便分封了很多同姓诸侯国。
诸侯国的国王,都是刘姓子孙。郡县制和分封制同时存在,史称郡国并行制。刘邦分封自己刘姓子弟为王,高于列侯,并且这些人,在自己的国度内,是国君,权力非常大,整体的架构和中央朝廷几乎没有什么不同,除了太傅和丞相是中央来任命外,其余人才的选拔,都是诸侯王自己任命。
到汉景帝时候,吴楚七国之乱,导致民生凋敝,但最终朝廷赢了,诸侯国的特权逐渐被削弱,地位也随之降低,成了与郡同一级别的行政区域。实行了郡县和国县两级管理机构,这个时候,实际上与秦朝的郡县制,没什么不同,只不过名字不同罢了。
到后来王莽篡汉,成立新朝,只不过没多久,就被人拉下来,后来刘秀于乱世中崛起,建立东汉,汉王朝重新统一,历经195年,最终湮灭在三国时空中。
汉朝长期实行郡县制,只不过到了东汉灵帝时期,事情出现了一些变动,原来只负责监察的刺史一职,开始由朝廷的重臣出任,并且掌管一州的军民,从此汉末十三州的刺史,也真正大权在握,到了后来,朝廷力量越来越弱,各州的刺史和州牧就开始武装割据。
行政区域也演变成州郡县三级结构。东汉末年,天下沿袭了十三州的说法,分贝是幽州,并州,冀州,凉州,青州,兖州,徐州,豫州,扬州,荆州,益州,交州,还有司隶,随着历史的变迁,州一级的长官,有点叫刺史,后来有的改为州牧,比如说刘备曾经领了徐州牧,后来底盘被吕布夺走了。
刘表是荆州刺史,曹操的大本营在兖州等等,州下面管理的叫做郡,郡的长官叫太守或者郡守,县的长官叫做县令,刘备曾经就做县一级的长官。而董卓是河东太守,就是郡一级的长官了。
可以这样理解,如果按现在的来说,董卓相当于地市级的长官,而且是一把手,所以此时的董卓,还是有两把刷子的。要不然也不能说后来入住朝廷,要知道,任何一个能够站在舞台中央的,此人必有其过人之处。
否则他占不到那个位置,就像能够窃取民国胜利果实的袁世凯,能够当皇帝,实行君主立宪制,虽说最后只当了几十天,但是能够站在权力的中央,并且脱颖而出,不能不说其能力。
比如说奉天的张作霖,从一个土匪,到民国的陆海空大元帅,不是靠两张嘴就可以做到的,是实实在在的靠本事和运气,所以说董卓,虽然名声不好,但是还是有一定能力的。当时的官相当于地级市市长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