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这篇文章的缘由,是因为老爸昨天对我进行了灵魂拷式拷问“为什么没有坚持写文章?没灵感?还是没时间?我说“没时间”,嗯。催更了。
借用最近热播的电视剧《精英律师》中靳东对栗娜说的一句话,“等我走马上任那天,老爸我会专门给你设立一个职位“首席鞭策师”。
新的一年刚开始,很多人到了立Flag,列计划,写总结的时候,无论哪方面,未来一年的升职加薪,瘦身减肥,看书阅读计划,出行旅游计划,年初一个个雄雄壮志,年底回头一看老样子,然后自责,失望,堕落,恶性循环。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自己很多年前也是这样,尤其晚上会想好多,天马行空的想一整夜,有时间居然会想到失眠。
新的一年我想怎样怎样,第二天该干嘛干嘛,跟没事人一样,还不如不做计划,后来总结自己失败的原因。第一,还不是因为懒,懒是万恶之源。任何时候,出现问题的根源,都是因为懒,懒得行动,懒得思考。这是最原始的问题也是做不成事情的罪魁祸首。第二,就是没有规划和执行力,这里什么是规划,我想说它不是简单的计划,我理解的计划只是一二三简单的要做什么的条件,而规划的它可能更接地气,更有灵活自转的能力,和血肉更立体的方案。
有时候规划虽然没有按照计划走,但是它始终在自己的认知能力圈行事,那么事情的结果自然就不会脱轨也不会差太多。
现代人读点心理学,其实还蛮不错的,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它属于人类学范畴,读点心理学,了解自己和他人,让你我相处都轻松简单一点,减少沟通的时间成本。心理学已经成为社会的显学,很多人都希望学点心理学知识“傍身”来解决一些关系的矛盾。
最近发现了一本好书《了不起的我》作者是陈海贤老师,陈海贤老师是浙江大学的心理学教授,知名心理咨询师,阿里商学院特聘教授。
一个人如果对现在生活不满意的时候你肯定想到的改变,抱有这种想法的人不在少数,但是能真正行动的人很少,能积极行动遇到挫折和打击还能积极改变和回应的更是少之又少。
如果你现在真正经历改变,或者有想改变的想法,我都建议你可以读读这些书。
这几年很多新闻都在大肆宣传人工智能将替代人类很多工作,什么AI,AR,VR,银行人员,财务人员,教师,快递员,餐厅服务员,司机甚至医生律师这些在人们看来是铁饭碗的工种都“岌岌可危”几乎涉及了各行各业,我想说,不否认人工智能的发展给人们带来的便利,但是机器始终是机器,与人类永远无法抗衡。首先机器是有人发明的,如果机器真正代替了人类那就真正回归了生命的起源的问题“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那时候离地球毁灭估计也不远了。
到底是人工智能解决了小问题,但是有可能制造了大麻烦,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一旦机器由机器操控人类,比如自动驾驶技术,航空航天技术,不由人控制的话,那么它产生的结果可能就是致命的。你不可能百分之百靠机器,如果真是这样,那我们真像《星球大战》里面的故事情节一样,地球离毁灭不远了。
前段时间,写了几篇文章,受到一些人的关注,健身教练,做面护的大姐,许久不联系的微信好友还有莫名前来的一些读者。目前看来阅读量最高的一篇2019年,读了两百本书,我只给你推荐这10本,对于一个微信好友500人不到,阅读量目前200多,以后可能还会增加,这里还包括了拉黑与被拉黑,屏蔽与被屏蔽的人。
本来是兴趣,其实写作是一个有风险的事情,因为你的生活都平白直述的方式展示在大家面前,没有一点隐私,这是一种很危险的活动,当然自己更远的想法是,未来要对自己的知识体系和框架进行梳理,自己闷头瞎琢磨肯定不行,你还要接受“读者”的审判,作为一位写者,现在还不敢称自己为“作者”,你的作品是要给读者看,你要考虑对方的想法和感受,之前自己写过一段时间的“自嗨文”一段时间下来,觉得成了吐槽文,这种结果显然不是自己想要的,那么我如果想要写点有“含金量”对人有帮助的东西,我需要考虑读者的感受,其实一篇篇文章下来之后,收益更多的是自己,别人只是“过客”而已。
一本书的出版问世,往往工序复杂,肯定要参考很多的知识文献,这本书最让我惊喜的是后边的参考文献,里面推荐了很多好书,如果你最近书荒,而且对心理学感兴趣的,可以看看后面的推荐。
这本书开篇说道“一个人要走过多少路,才能称之为人。”意味深长……
这本书通篇都可以用想改变,做什么,怎么做心理建设来总结。
比如写作,每天一个小时的自由时间,我进入自己的心流体验,周围安静,我只享受指尖在键盘敲击的感觉,这个时候,整个世界只有我自己,还有我的思想,让其两者任其碰撞,擦出火花,这一个小时让你有了心理上的极大满足感,可以说有了元气满满的一天,每天能有一段这样的时间让我恢复精力,真挺不错。
生完孩子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找不到自己”,觉得自己整体面对“屎尿屁”这种琐事,我在想我的人生只能这样了吗?这就是为什么现在有很多产后抑郁妈妈的原因。
后来自己就寻找排解的方式,没错,一有时间自己就会给自己“说会话”,我没有选择跟别人去倾诉倒垃圾,因为我不想把别人当垃圾桶,因为没有人有义务整天听你叨逼叨,当然我也不打算内化,内化犹如便秘,排不出来就会有伤害。所以我要转化,认清现实,梳理思路,虽然当时的实际的问题没有解决,但是最起码在心里让我缓解接了不少焦虑,,轻松不少。那时候写的也不能称之为文章,也是一种自嗨文。
回归这本书,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和经历我跟作者的三点智慧有了碰撞,分享给你
第一:课题分离
改变你能改变的,接受你不能改变的。
神说,让上帝请赐给我平静,去接受我无法改变的,给予我勇气,去改变我能改变的,赐我智慧,分辨这两者的区别。
至于判断一件事是谁的课题,有一个简单的准则,看行动的直接后果由谁来承担,谁承担直接后果,那就该谁负责。
第二:思维境界的本质总结
佛教禅宗有一种说法,可以用来形容思维的不同境界,第一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重境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重境界”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人的思维就是这样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在重新回归简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对某件事情的理解会呈现螺旋式的深入,最后都会简单的归纳出对某件事情的本质总结。
如果人认识世界和自我的方式,也能以这种螺旋深入的形式发展,就会给人一种弹性的思维。
第三:“应该思维”VS弹性思维
作者说,纠结对错,就是一个人的应该思维,原谅不是给对方宽恕,而是给自己空间。
转变从结束开始,结束并不是修正错误,而是我们顺应变化的一种形式,结束是以往一段生活的终结,并不是生活本身的终结,它只是我们顺应变化的过程和必经之路。
如果你能理解关系的语言,那你就掌握了人际关系的密码。
重生后的“心理弹性”就是我们面对困难时的勇气指的是我们从灾难和挫折中复原的能力
有人反映篇幅太长,就这么多吧,想了解这本书更多精彩内容,可以买来读读。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变成我们希望中的美好样子,最后我想说“想都是问题,做才是答案”。
愿我们每个人都不负时光,不负韶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