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争一口气,佛争一炷香。"
这话,一听就是人说的。
佛,根本不需要建庙宇,更不想要被上香。投巨资建华丽庙宇希望佛祖保佑一方,拜佛扛着越来越昂贵越来越抢眼的香,祈求心愿实现,这只是人对神的可笑投射。
人以为佛收谁礼物越多,就越愿意保佑谁。这是求佛么?明明是求人办事嘛。
我需要什么,就必须拿出其他东西,等价交换。否则就凭我,不可能得到。
这种商业市场的规律被用在生活中的所有场景,是人最大的限制性信念。
佛对人的慈悲,是真真正正无条件的。庙和香,不是佛想要的,只是人以为佛会喜欢。然而这也不是完全没有用的:虽不能让佛获得什么,却会帮助到求佛的人自己,图个心安:
"我千里跋涉而来,上最大最贵的香,花了这么多精力和钱,我为佛付出了这么多,祂一定会保佑我的!"
然后,就相信自己是值得的了,限制性信念就暂时消失了,能量就满了,行动就笃定自信了,心愿就实现了。
等到再遇到难题,限制性信念又来了,再去求一次佛……这其实是在绕远路。佛祖心中坐。心里没有佛,才会跑到那么远的地方去求那个泥做的。
这个佛,可以替换为自由、丰盛、富足,幸福…一切我们想要的状态。它们就在内心,不必外求,而且是纯粹的无条件的,每个人生来就具足的。祂就在手边——只看我们是否愿意去接受它。
难道我还会不愿意接受吗?
当然会。
为什么我们会死死抱定那些限制性信念不肯松手?正是为了最有效地拒绝这些神圣的礼物。
《里约大冒险》的主角蓝金刚鹦鹉,本是丛林的野生动物,因为被狩猎者捕后获救,一直被主人笼养到成年。有一天它遇到一帮野鸟,怂恿它打碎笼子逃跑。
它听了一愣:“打碎笼子?不不不,”连忙用翅膀深情地抱住一根栅条:“笼子很好,我爱笼子!”
笼子的门,根本就是开着的好嘛。鹦鹉每天早上出来活动,晚上回去睡觉。像家一样。
对了,它那时根本不会飞。要不是后来为了救心爱的另一只蓝金刚,才被迫唤醒飞翔技能,它就一辈子小富即安地做一只宠物了。
那些信念就像笼子,一条条一框框,给了我们足够的理由不去接受礼物:看,我在笼子里呢,够不着啊。
走出笼子的生活,一开始会让人恐慌,无所适从。这滋味不好受,艰难到就算在笼子里想一想,就会放弃了。
笼子囚禁着我们,让我们受困,失去自由,同时却给我们安全感:父母的接纳、以及被爱的幻想。
我们会一生忠于父母,尽最大努力去符合他们的期待,坚守从他们那里得来的信念,为了被他们接受和爱——不论那爱是什么样子,缠杂着什么东西——然后将这样的爱编织到基因里,继续传递……
因为,我们做为孩子,是那么无条件地爱着父母,就像我们的孩子如何爱着我们。如果我们深深爱着的父母——即便是贫穷的,严苛的,冷漠的父母,能接受我们,爱我们,那对我们而言无疑是最美好的,远比富有,宽容,温暖更加美好。所以我们会那么忠实。
孩子也会像我们一样,甘愿放弃他们本该拥有的东西,为了被父母接受和爱。
除非,我们能够去觉知。
去觉知,就会发现:我们忠于的其实不是父母,而是爱;我们抱定的不是信念,而是链接。这些都不是笼子本身,而在笼子外面。
带着觉知,我就能认出笼子,走出笼子,链接新的世界,创造新的生命能量,编织新的基因密码。
那密码是:我值得。
如果想要被拥抱,就请打开双臂,去接受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