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节档我就只看了一部电影《你好,李焕英》,还是前天下午无聊时,带上我妈一起去的。
![](https://img.haomeiwen.com/i16682792/d35b15afb52f7c29.jpg)
看电影前后发生了许多“不顺”的事情。
比如中午吃饭时,我曾和老妈大吵一架;我们距离电影院只有1.7公里,但我们跟着导航都找不着路;
到了商场之后,我俩又半天找不着影院,只好返回入口询问工作人员;
好不容易到了电影院,我妈的健康码又出现了问题……
总之最后我和我妈坐在电影院时,电影已经播放了半个小时,贾晓玲都穿越回八十年代,认她妈做了表姐!
![](https://img.haomeiwen.com/i16682792/48866ab2f5cdacdb.jpg)
整部电影我哭湿了三张纸巾,不过以我的泪点(看公益广告都会哭的那种),实在难以做为感动程度的评判标准。
看完之后,我准备和往常一样在豆瓣评分,本想凭着贾玲的观众缘,这部电影至少有7分,没想到竟然高达8.1,这的确超出我的预料。
![](https://img.haomeiwen.com/i16682792/37288e48299899c7.jpg)
我曾在多年前看过《你好,李焕英》的小品原版,对贾玲声嘶力竭的哭喊印象至深。
我感动于贾玲因母亲早逝而无法尽孝的愧疚,也感动于电影的情真意切,所以实在没有办法公允地评价这部电影的好坏。
![](https://img.haomeiwen.com/i16682792/ad7b3712ec6d9a9b.jpg)
我们大多数人都因代际问题,与父母的关系存在或多或少的裂痕,我们总是厌倦父母的唠叨,却忘了总有一天,我们也会老到不能自理,会老到被世界抛弃。
今天分享的这部电影,讲述的正是衰老与死亡的主题。
我想我们与其避讳死亡,不如勇敢地直面它,也许当我们真正认识死亡的本质时,也就不再恐惧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16682792/0bdff3fbe3333462.jpg)
01
伯格曼重返故居
1956年夏季,时年三十八岁的伯格曼驱车回到童年故居——乌普萨拉城,他曾在这里与祖母一同生活多年。
当他的双手触碰到印有玻璃花纹的门把时,一阵莫名的感触从指间传来。
“要不要把门打开?老拉拉(我们当年的老厨娘)会不会站在里面,束着大围裙,就像我小时候常见的那样,她正在熬早餐的麦片粥呢?也许我能突然踏进我的童年时代?”
伯格曼在自传《魔镜》中这样回忆道。
次年春天,伯格曼以这次重访故居的体验,着手创作了电影剧本——《野草莓》。
![](https://img.haomeiwen.com/i16682792/3c0e7e211324bc1c.jpg)
据《伯格曼谈伯格曼》一书中记载,伯格曼早在剧本未完成之时,就曾派人邀请瑞典电影奠基人之一的著名演员维克多·斯约史特洛姆出演男主角。
但七十七岁的维克多因“老态龙钟”、“不中用”等原因回绝了他。
![](https://img.haomeiwen.com/i16682792/3a79ddc7bccd3467.jpg)
后来伯格曼又三番五次探访维克多,并一再递上邀请函:
“无非是要你在树下一躺,嚼嚼草莓,回想回想过去,所以根本不是什么重活。”
维克多沉默许久后,才终于接下了这部戏。
![](https://img.haomeiwen.com/i16682792/d70fe479fa93ca2e.jpg)
据说,在电影拍摄之时,老当益壮的维克多曾在许多美女面前大献殷勤。
伯格曼用16mm胶片记录下了这些迷人的时刻,其中就有饰演维克多初恋的女演员碧比·安德森。
![](https://img.haomeiwen.com/i16682792/9afa1114581dce18.jpg)
02
伊萨克的梦境
1957年12月,伯格曼的电影《野草莓》上映之后,立刻受到世界影迷的瞩目,一举夺得次年柏林国际电影节的金熊奖。
迄今为止,这部电影被视为伯格曼的经典之作,同时也被公认为现代电影的开山之作。
正如罗宾·伍德在书中的赞誉:“似乎从《野草莓》一经诞生起,就注定了再也没有任何作品能与之媲美,它是一部无可与之挑战的杰作。”
![](https://img.haomeiwen.com/i16682792/e2c090d8f0ecd72d.jpg)
《野草莓》采用平行蒙太奇的手法,梦境与现实同时发展。
现实中,时年76岁高龄的医学博士伊萨克·波尔格在儿媳玛丽安的陪同下,前往德隆参加荣誉博士的授衔庆典,途中顺路探访了他那96岁的母亲。
这几乎再现了伯格曼重返故居的经历。
![](https://img.haomeiwen.com/i16682792/8422bce17b69b69b.jpg)
而四个梦境则是伊萨克的自我救赎之旅。
从名垂影史的经典片段死亡之梦开始:寂静的街道,没有指针的钟表,马车架着的棺木,以及棺木里伸出一双熟悉而陌生的手。
伊萨克从噩梦中猛然惊醒,意识到这是上帝敲响的钟声,他已经到了审视一生的最后时刻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16682792/53518115ffc13723.jpg)
于是他回到童年记忆里那片阳光明媚的夏日别墅里,听到年幼的兄弟姐妹正给耳聋的舅舅欢唱生日祝福的歌声;
![](https://img.haomeiwen.com/i16682792/a5b15ee113ac96de.jpg)
他又看到初恋情人萨拉,正抱着与堂弟生下的孩子,唱着诡异的摇篮曲;以及死去三十年的妻子正在枯树林里与情人偷欢;
![](https://img.haomeiwen.com/i16682792/237d1972611b74aa.jpg)
他接受医学考试,最终却被判为“无能”,惩罚是永远“孤独”。
![](https://img.haomeiwen.com/i16682792/55fd7476d91d89b0.jpg)
正是在这一个又个虚构的梦中,伊萨克完成了他的成长,从冷漠走向温情。
在伯格曼眼中,梦境是最高的现实,它超越世界的表象,揭示了人类灵魂深处备受压抑的欲望。
正如他借男主角伊萨克之口所说,“我的内心在我的梦中映照出来,我可以像用镜子刮脸一样来利用我的梦境,看看我在做什么。”
![](https://img.haomeiwen.com/i16682792/2c35c6c8fcbd8922.jpg)
03
伯格曼谈死亡
在伯格曼的《野草莓》上映之前,欧洲电影理论还非常“传统”、“保守”,普遍观点认为电影应该再现现实真实。
但伯格曼却并非如此,他受到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始终把摄影机聚焦人的精神世界。
正如英国理论家斯坦李·所罗门所说:“(伯格曼)持之以恒地用影片来生动地表现理性的微观世界。”
至此以后,欧洲电影发现了新的表现领域。
![](https://img.haomeiwen.com/i16682792/509b8c17721d6119.jpg)
伯格曼把死亡表现得如同一条缓慢蠕动的毒蛇,它释放着无可救药的毒液,一点一点蚕食人的精血。
就像《野草莓》中,伊萨克的手表早就没了指针,举着斧头的死神时刻垂悬在他的头顶上空,世间的一切都没有颜色,寂静无声,任谁看了都会惊惧衰老和死亡的痛苦。
而与之对应的,是车中吵闹的三个青年,牛仔裤、金色短发与格子衬衫,他们大方谈爱,充满激情,他们是时间的宠儿,对死亡无所畏惧。
![](https://img.haomeiwen.com/i16682792/2d981860b091f75d.jpg)
伯格曼曾在自传里写道:“人是什么?一块软弱的墓碑,时间的牺牲品,命运的玩物,一个倒霉的影子,有时受到嫉妒的折磨,有时受到厄运的捉弄,剩下的是粘液和胆汁。”
他对人类的认识鞭辟入里,对死亡的阐释令人不寒而栗,这或许源于幼年并不和谐的家庭生活,或许受到疯癫者尼采的影响。
总之,伯格曼把每一部电影都当成一面镜子或者一个梦,他置身其外又身处其中。
他曾说过:“当电影院的灯光被熄灭,白色闪光的屏幕向我们打开时,我们被抛进事件之中,成了梦的参与者。”
![](https://img.haomeiwen.com/i16682792/33030cde15bcf965.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6682792/0b53720a662f42ba.jpg)
你好哇,这里是江蓠工作室,我是小江。
如果你能看到这段话,相信我们已经做了至少三分钟的朋友。
如果有机会,我希望这个期限可以延长至一万年。
戈达尔说:“电影是每秒24帧的真实。”
川端康成说:“今夜,海棠花未眠。”
博尔赫斯说:“我给你一个久久地望着孤月的人的悲哀。”
蒲松龄说:“天地大矣,无所不有。”
每周我都会在这里,陪你一同聊文学、聊电影、从诗词歌赋,谈到人生哲学。
让我们在光影文字中做梦,一起逃离这个苦闷的世界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