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过半百的徐伟芳离开舞台近30年,30年生活变迁,30年青丝白发,许多当年演员生涯觉得天大的事情,比如每日练功、比如争演主演、比如奖项职称,都变得模糊寡淡,唯有对锡剧的情怀和恩师当年的谆谆教诲,历久弥新,越来越清晰地走进她的生命。这大概就是“铭记师恩,幽兰永芳”徐伟芳锡剧演唱会的初衷吧。
徐伟芳的小腔酷似王兰英,王老师的演唱与表演她看也看了几十年、学也学了几十年,王派的小腔韵味她张嘴就来。原本从耳熟能详的《双推磨》、《玉蜻蜓》和《吹灯试笔》等中选一些折子作为纪念师恩的演出就可以轻松博得满堂彩,但是她偏偏挖掘了恩师一些舞台鲜见的折子,如《访邻》,《三访桑园》,《吞丹奔月》等,给了我们一场与众不同的耳朵记忆之旅。锡剧有幸,因为总有一些平凡的锡剧人用天真与刻苦支撑起我们高贵的锡剧理想。
《赏兰曲》是两年前孙中老师为王兰英演唱会写的词,今天在无锡人民大会堂看到徐伟芳的现场演绎,感慨万千。清脆婉丽如同莺啼惊鸿,声声传情如同金光闪波浪,一圈圈荡漾着、回旋着,向四周漫溢,温柔地触摸着时空的每个角落。昔日的师生情谊,如阳光与海浪的交融般绚烂,背景掠过的黑白照片,久远,却含蓄温情。
第一次听王兰英《三访桑园》的盒带还是学生时代,在黑暗中倾听着王兰英“声若云中月,腔似浪里翻”的声腔,空旷悠远,就像田埂间晒谷场传来那熟悉的乡情乡韵。葱翠桑叶,清香一柱,沿窗纳鞋,泪滴针线,所有的画面一一浮现,夜色也仿佛夹杂着少年莫名的相思和忧伤。徐伟芳的演唱似乎又把我带回到了从前的时光。
对于省锡机关布景的《嫦娥奔月》,已经是很遥远的记忆,年少时看戏就是看舞台上的新奇独特和美轮美奂,所以自带仙气的吴刚在月宫坎桂树的画面还依旧清晰,每斧砍下,便火星四射。点点火星从何而来?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年少的我。大人嫌我烦,便对我说舞台上的都是假的,演吴刚的叫徐祖裕。若干年后的今天,我才知道原来徐祖裕就是徐伟芳的父亲。从某种意义来说,徐伟芳也算是自带光环的锡剧人。所以她对于锡剧浓得化不开的情怀也就有了解释。
现在50多岁和60多岁的那批演员,当时因为种种原因,很多都过早地离开了舞台,从此便销声匿迹,就像徐伟芳,直到三年前我才知道有这样一位演员。戏曲演员讲究唱念做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我曾经担心徐伟芳的这个演唱会是否会吃力不讨好,因为离开舞台几十年的她不仅要演出失传多年的折子,还要移植京剧《杨门女将》中《探谷》一折。然而,丝竹锣鼓响起,我们不仅看到了她精心演绎的不同角色,更感受到了她不懈的勤奋和努力,铭记与感恩。与其说徐伟芳尝试着在兰腔雅韵的锦帛上增色添彩,不如说她是有灵魂有温度的锡剧修行人,一路行走,一路回首,把一缕兰花的馨香沁入她芬芳的心怀。
2019年8月31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