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在书页翻飞的日子总是过得沉静而迅疾的,好像树梢上的蝉鸣咝咝,荷塘里的藕花初绽,这一个夏季就骤然逝去,而我的思绪也跟着龙应台的文字进入到一个光阴的故事,体味到时间的无言,生命的目送。从哪里来,往哪里去,心里渐渐有一份明白,如月光泻地。
她饱满的记忆,在事过境迁之后,像黑白片一样,产生一种烟尘朦胧的美感,转化为辛酸而甜美的文字流注于笔下。书中写母亲的老去,写父亲的诀别,写孩子的疏离,写人生的困惑;写经历失败的颓废,写成功过后的淡漠,写身处闹市的孤独,写面对生死的迷惑……
赫然发现那支曾经在政坛犀利如匕首的笔,竟然也有如此温婉忧伤,惹人落泪的笔触;也可以如此平静而冷彻,如烛光冷照山壁。或许人世间大大小小的起起落落,最后还是沉寂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曾经她是那个气势磅礴的龙卷风,可如今她是真实世界里悲悯细腻的感悟者,将人生路上与最亲之人同行的款款深情,如行云流水娓娓道来。
她写父亲的逝去,不是语言,不是年老的骤变,甚至不是情深似海的记忆,而是活灵活现的顶天立地、烛光永存的那颗灵魂。灵魂住在她身上,流淌在她笔下,在她眼见的每一片景中。书中追忆自己的成长岁月里,与父亲一次次的别离,总是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直到有一天,在火葬场的炉门前,目睹父亲在自己眼前慢慢逝去的过程,像灵魂被一丝丝抽离,雨丝被风吹斜,飘进长廊内,而她只能掠开打湿了前额的头发,深深地凝望,希望记得这最后一次的目送。
她写母亲的老去,自己作为女儿,牵着母亲惶恐不安的手,走在川流不息的车站,给皱纹密布的母亲涂上温润的口红,仿若在呵护柔弱的婴儿,那般的温柔耐心,细细私语。她知道母亲是搭了时光机器来到这里,却再也找不到归程的旅人,她想要的不过是一段平淡而幸福的时光,在那段时光里,凝聚着她一生丰盛的记忆,她的爱情,她的家人,她全部的留恋。
她写父亲时,父亲已经走了;写母亲时,母亲已经不认得她;写孩子时,看到的只是长大的疏离。于是她说:“人生走到这样的年龄阶段,是四顾茫茫,唯有目送”。我想成长中的感受往往五味杂陈很难表达,淡淡地忧伤却又无力去追,只得一次一次地在目送中离去,在目送中期盼,时空转变,我们从被目送者到目送者,身份不同感受亦不同。前者,潇洒地走向未来。后者,感慨时光荏苒,伸出手去抓却仍旧从指缝中溜走,只能看着背影唏嘘流泪,也许这就是生命的轮回。
生命的来处是情感,因而她写,而人生的底色亦是家国,所以时刻不忘自己兼济天下公民责任感,书中写到战争的残酷,殖民带来的伤痛,贫穷的无奈,写自己在一日日的生活中,渐渐黯淡下来的激情和慢慢平和的心境,曾经相信和不相信的东西,在陌生的小巷见到的年幼的童工,七十岁却死于残暴的老兵,未来一片灰暗的孩子......这份悲悯,除了给予父母、子女、兄妹,更有对异国他乡、颠沛流离者的关爱,让你不能不觉得,她是博爱的。
在她笔下,“美丽”是七月暑气里的满树红花,一片斑斓,或许在平凡和现实里,也有着巨大的美的可能;在她笔下:“寂寞”是热闹中的独处,是茫茫天地之间“余舟一芥”的无边无际无着落,因而她心里如冰雪般透彻,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孤独面对,素颜修行。
关于人生,她微微发问,我们拼命地学习如何成功冲刺一百米,但是没有人教过我们:你跌倒时,怎么跌得有尊严,跌倒,何以变成远行的力量?关于结束,她清醒思考,“一件事情的毕业,永远是另一件事情的开启,”你以为已经从一个漩涡逃离,其实另外一个漩涡就在你的脚下。所以不需要对生活太用力,心会带着我们去该去的地方。
读罢此书,所有的泪水都化作眼底淡薄的朦胧和心中无尽的柔情。时间是一只藏在黑暗中的温柔的手,在你一出神一恍惚之间,物走星移。
人的一生短短几十余载,就像光束中飞舞的细微尘埃,随风起落,不可存留,最后只是归于静寂。就如《目送》里所说的:“人生由淡淡的悲伤或淡淡的幸福组成,在小小的期待,偶尔的兴奋和沉默的失望中度过每一天,然后带着一种想说却又说不来的‘懂’,做最后的转身离开。”我们需要做的,甚或我们唯一可以做的,就是要去原谅时光,记住爱,延续爱,等到那漫山遍野的茶树,盛开着花的时节,和生命挚爱之人采下那刹那芳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