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复先生的《浮生六记》,我之前读的是张佳玮译的版本,据说主持人汪涵曾极力推荐过此书。看过一些报道介绍汪涵成名之后,兴趣爱好颇多,读书自然也不可少,由此才能多年Hold住全场,他能推荐这本书至少说明和作者有情意相通的地方。
此书作者沈复是清朝乾隆年间人士,不仅是个有义气交友甚广的读书人,又喜欢游山玩水,书中写的是他的生平事迹自传,还记录了和妻子芸娘的闺房之乐,可惜后半生颇为落败,妻子芸娘因家境贫寒也早早因病离世,后面沈复的日子也就越来越恓恓惶惶,晚年甚是凄凉。
作者前半部书还原了很多当时的生活场景,有些细节读来很值得玩味,即使现代的我们也可以模仿尝试,这对夫妻如果生活在当下,那就是典型一对“文艺小资范儿”的伉俪,他们的朋友圈一定也是天天美食美景美图羡煞旁人。
之前我开过几个月香铺,把老公做的熏香放在铺子里卖,就此看了一些关于香的文化书籍,看见此书有这段颇为欣喜“在静室里焚香,算是清闲中的雅趣。芸曾焚沉速等香:先把香在饭镬里蒸透,在炉上摆一个铜丝架,把香放在架子上,离火大概半寸模样,徐徐烘着,如此香味幽韵,又没有烟。”
首先“焚香”确实是古人的九大雅事之一,何谓九大雅事那就是:焚香、品茗、听雨、赏雪、候月、酌酒、莳花、寻幽、抚琴。焚香可是排在首位,这些雅事里面一半都来自大自然的馈赠,不花钱但是花你的时间,按现在的说法“时间就是金钱““一寸光阴一寸金”...所以能有时间的“闲人”,从古至今也都应该是“不差钱”的主儿。
“焚沉速等香”——平时不点天然熏香的朋友,估计也就一眼瞟过,因为我略知一二,所以特意又品味了一下作者描述的此情此景。
焚…香就是字面的意思,“沉速等”又为合意?一开始我就理解焚的是“沉香”,从古至今沉香都不是廉价的香料,日日焚沉香在古时也是非富即贵,但是像苏轼、黄庭坚...这些喜香的文学大师却都是很“中意”沉香的,有记载说苏轼贬到海南做官的时候,因经常写诗词歌赋宣传“海南沉香”,将这里的沉香炒作到了“一片万钱”,东坡先生真是自带热搜的大咖级的“软文高手”。
书中描写的沈复算不上“富二代”,里里外外顶多算个“小康家庭”,即使不会日日焚“沉香”,经常用的话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所以我猜测“沉速等“应该是沉香、速香等。沉香大家都明白就不做解释了,速香在这里大概是有三个可能:一是指“熟香”,就是“黄熟香”,一些古书都有记载,《本草纲目·木一·沉香》:“香之等凡三,曰沉,曰栈,曰黄熟是也……其黄熟香,即香之轻虚者,俗讹为速香是矣。” 明 沈榜 《宛署杂记·经费上》:“文武百官上表庆贺,合用大红烛一对,重一斤,银一钱……速香四两,银一钱二分,二县行银办。”《红楼梦》第五一回:“﹝ 麝月 ﹞拿灰锹重将熟炭埋了一埋,拈了两块速香放上,仍旧罩了。
黄熟香(速香)有重有轻,但不是轻的都是黄熟香,有些轻的是白木没有结成香的。黄熟香必须是结过香的,久埋在土中,木质纤维烂透了,内外表里一致留下残存香腺油脂的部分。“黄熟”这两个字是不能省略的,或因黄而熟,或因熟而黄,是不可分开的两个字。所以虽然都为“黄熟”,还有一种等级低的,没有结香是“白木”,那么油脂含量极低,沈复这种家庭即使焚不起结了香的“黄熟”,也必然不会选没有结香的“白木”。
那就是第三种可能,这里的“速”不是“熟”,就是字面的意思“速度”,应该特指一些燃烧比较快便于携带的“香料块”“香饼”等,原料必不是“沉香”,大概是檀香等级稍微低一些的香料制成,因为沉香价高,制香的时候都会做成燃烧速度慢的线香,盘香。
而芸娘用了巧心思,把香料蒸熟再熏之,熏烤之法不仅没有烟火之气,还能延长香气挥发的时间,真是一举两得。
虽说芸娘跟着沈复好日子不多,但俩人应该是精神世界非常和谐的一对儿。沈复能花这么多篇幅来描述自己的亡妻,将一个旧时代的女子“鲜活”的跃然纸上,必定是记挂于心,终不能忘。
静室焚香,雅趣也 —闲聊《浮生六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