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0196017/59845cf350c19c3a.jpg)
南京短游
□ 湖 山
从济南到达南京时,已是7月31日早上八点半。南京是我向往的地方,这里是六朝古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在我的印象中,它就像是一部史诗,诗中有江南山水,有王朝兴替,有才子佳人,有诗词歌赋,它本来需要细细品读,而我作为一个过客,来去匆匆间,只能走马观花,碎片阅读。
玄武湖
从南京火车站出来,过马路就是玄武湖。有些人拎着行李,坐在路边的树荫下,一边欣赏湖景,一边等候上车。离火车站不远,有小船可以到达玄武湖的梁洲,玄武湖是南方最大的皇家园林,也是南方最大的市内公园,面积相当于八个济南大明湖。这里风景很美,有山有水,碧波浩淼的湖中,散布着五块大小不一的绿洲,绿洲之间有桥堤相通,既相对独立,又浑然一体。绿洲上人文景观众多,两晋风水学鼻祖郭璞的衣冠冢就在环洲,环洲怀抱的樱洲上,与相连的梁洲上,有梁朝昭明太子的读书台,还有明朝黄册库的遗址,据说南唐后主李煜被俘后,也曾被囚禁在湖中的小岛上。
玄武湖的荷花,是南京最经典的夏日风光。按照江南的风俗,阴历6月24是荷花的生日,此时荷花已进入最佳观赏期,因此有“六月花神”的雅号。玄武湖有种植莲荷的传统,历史上曾被称为莲子湖,五百多亩荷塘,分布于湖上各洲,樱洲的荷花苑,环洲的荷花港,梁洲的荷花花海,到处的荷塘郁郁葱葱,景色十分壮观。尽管南京的气温已到35度,但来看荷花的人依然络绎不绝,有的人专程从外地到玄武湖来看荷花。站在荷塘边上,荷香阵阵扑鼻,沁人心脾。翠绿的荷叶,挤挤挨挨,又圆又大,绿叶上的荷花,红的粉红,白的洁白,红白相间的花丛中,伸出一个个嫩黄的小莲蓬。荷花亭亭玉立,清新脱俗,洁净无瑕,一派“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气质。许多游人坐在荷塘边的大树下,尽情地欣赏荷花,一艘艘鸭子船驶向荷塘边,船上的人不断把水泼到荷叶上,晶莹的水珠在荷叶上晃来晃去,荷叶随风摆动,上面的水粒像珍珠一样滚落下来。
梁洲的盆景园内,有一个荷花馆,里面有二百多种荷花,真是让人大开眼界。这些盆栽的荷花,形态各异,颜色鲜艳,极富观赏性。有人端着相机,捕捉目标,拍摄各种荷花。也有人看到特别喜欢的荷花,想要买回去放在家里,被管理员委婉地拒绝。因为这些荷花盆景,都是经过精心培植,专业养护,才会如此的美丽动人,如果放在自己家里,很快又会是另一番景况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10196017/b8870e1142541442.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0196017/48a81a169d2e6d2d.jpg)
煦园
从玄武湖乘车到新街口,在这边逛了一会儿街,再步行到长江路,民国的总统府就在这条路上,现在是江苏省行政机关的所在地,只有西边的煦园对外开放。煦园始建于明初永乐二年,重建于清道光年间,600多年的历史中,煦园风云际会,经历了明、清、太平天国、中华民国的更迭兴衰,被称为“四朝胜迹”。
煦园是一座精致的江南园林,面积不大,小巧玲珑,园内花木扶苏,亭台楼阁错落有致,假山奇石点缀其间,景色秀丽而静雅。园林构筑以太平湖为主体,水域约占园子的一半,狭长的水池,碧水清荡,形状像一只大花瓶,湖面用画舫楼阁自然分割,南北遥相呼应,东西楼榭隔岸相望,有分有聚,虽分实聚,显得十分自然和谐。
煦园的景物大都有些来历,湖的南面有一座15米长的石舫,船身用青石砌成,船尾还有舵,酷似一艘真正的花船。石舫上的“不系舟”匾额,是乾隆皇帝南巡时题写的,画舫分前后两舱,舱顶是黄色琉璃瓦,两侧的雕花栏板,刻有吉祥的装饰图案。当年湘军烧毁煦园时,画舫是唯一幸存的物件。这里接待过许多近代的历史名人,天王洪秀全,两江总督曾国藩,以及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都曾在石舫上会客休憩。也许是出于好奇,来煦园参观的人,都想上去看一看坐一坐,下来一拨人又上去一拨人。
处于“瓶口”位置的漪澜阁,四面环水,东西有小桥连通,是一座传统的中式建筑,当年孙中山经常在此办公会客。附近的桐音馆,是煦园最大的建筑,全部用桐木建成,是洪秀全与部下商议大事的地方。旁边的假山群中,有一块石碑,上面刻有道光皇帝御笔的“印心石室”四个大字。古香古色的花厅,别称“潇湘馆”,是清朝两江总督的会所,天京陷落前夕,洪秀全在绝望中病死花厅。十八年之后,打败洪秀全的曾国藩,也死于煦园的花厅。民国建立之初,孙中山经常在此议事,以后又成为国民政府军委会的办公处。也许是这儿死过两位大人物,总让人觉得有一种莫名的阴森之气。
煦园的暖阁,是一幢西式建筑,虽然只有一层,但造型十分漂亮。1912年1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正式成立,孙中山在这里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西边一大间是会议室,临时政府第一次内阁会议在此召开。东边是孙中山的会客室、办公室和休息室,里面的陈设已按原样复原,可见当时的条件十分简朴。国民政府时期,蒋介石也一度在此办公。暖阁的东南有一个小院,院内有一栋两层的中式小楼,楼上是卧室和办公室,楼下是会客室和餐厅,孙中山和宋庆龄曾经在此居住。
1912年2月12日,清帝宣布正式退位,持续数千年的皇权寿终正寝。孙中山履行承诺,辞去临时大总统,让位于北洋军阀袁世凯,实现了政权文明、和平地交接,体现了一个革命者的博大胸怀。孙先生在临时大总统职位上,虽然只有短短的三个月,却开创了民主共和的国家政体,煦园就是中国走向共和的起点。
![](https://img.haomeiwen.com/i10196017/cf56160515199e23.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0196017/857896e2befafad0.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0196017/00bfed855b66f804.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0196017/0d86721a6902e869.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0196017/010c183a1b9ffc56.jpg)
明孝陵
从煦园出来,先去了梅园新村,不知什么原因没有开放,于是就乘车去了明孝陵。明孝陵在紫金山南麓,建于明洪武十四年,这个千年吉地,是明太祖朱元璋亲自选定的,此地峰峦起伏,山青水秀,环境清幽。从“下马坊”进入陵园,地面的古建筑和石雕,一一呈现在眼前,古朴的大金门,四方形的碑亭,碑亭内的“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碑座的龟趺高过人头,上面的石碑高达8.78米,是明清皇陵中最大的碑刻。孝陵的神道很特别,形式又长又弯,夹道而侍的石象翁仲,在这里屹立了600多年。最具观赏性的,是神道两侧的24头石兽,石兽共有6种,每种4只,两蹲两立,每种各有寓意。既体现了帝王陵寝的威仪,又显得浑厚古朴,凝神洗练,具有极高的工艺水平。
过了金水桥,就是文武方门,这是孝陵的主体建筑。门内的碑殿,有清康熙皇帝题写的“治隆唐宋”碑。碑殿向北50米是享殿,享殿只有三间,看上去也并不巍峨。除了享殿,方门和碑殿也是如此,给人一种貌似简朴的印象。就连朱自清先生也认为:大概是开国时草创的规模,比起长陵,差得真太远了。其实这些简朴的建筑,都是清同治年间重建的,比原来的规模要小得多。明初的孝陵工程浩大,先后调用了10万军工修陵,建造工期长达25年,建成后的明孝陵,雄伟壮观,奢侈华丽,围墙长达45华里,并有5千余人的驻军护陵,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帝王陵寝之一。太平天国的一场战火,湮灭了孝陵的泱泱大风,因此给人留下了一种简朴的错觉。
穿过内红门,就是方城明楼,这是孝陵最大的建筑。东西长75.26米,南北宽30.94米,外部全用大条石砌成,登上方城便是明楼,原来有重檐黄瓦的大屋顶,后来在战火中被烧毁,现在仅存四壁的残墙。穿过阴森袭人的隧道,终于看到了陵墓的宝顶,宝顶依山就势,高高隆起,是一个巨大的圆丘,周围用条石砖墙砌筑,朱元璋和马皇后就葬下面的地宫里。据史料记载,朱元璋在临死前,曾下令46位嫔妃为他殉葬,这些可怜的后宫女人,至今不知魂归何处。
明孝陵首创的陵前建方城,变方坟为圜丘的形制,成为了明清帝王陵寝建造的规范,并且沿用了500多年。而朱元璋首开的人殉制度,也被他的后世子孙承袭,直到明英宗时才下诏废止。虽然历史已经远去,但透出的惨忍和无道,至今仍然让人毛骨悚然。
![](https://img.haomeiwen.com/i10196017/1918f3cd3682b3b8.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0196017/247a4822848610b1.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0196017/6139ff032a71b4c8.jpg)
中山陵
从明孝陵步行数里,就到了东面的中山陵。中山陵依山而建,坐北朝南,主要建筑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气势十分宏伟壮观。建筑高低错落,全用蓝白两色,墙体用白色花岗岩砌筑,屋顶用蓝色琉璃瓦覆盖,与帝王陵寝的红墙黄瓦截然不同,既有传统建筑的古典韵,又有青白相间的民国风,显示出一种独特的名贵气质,被誉为“中国近代建筑第一陵”。
尽管天气炎热,太阳当头,但前来谒陵的人依然络绎不绝。陵园的入口处,有高大的博爱牌坊,很多人在这里拍照留念,表达对孙中山先生的景仰。走过博爱坊,是一条400米长的墓道,两侧雪松翠柏侍立,替代了帝陵的石人石兽,显得高洁而又挺拔。中轴线的正中是陵门,门额上写着“天下为公”四个大字,长长的392级台阶,寓意着革命道路的坎坷艰辛。
台阶的尽头是祭堂,处在山顶的最高峰,三座拱门上,分别刻有“民族、民权、民生”的字样,上嵌“天地正气”四个大字,反映了孙先生一生的革命追求。祭堂中央是孙中山的汉白玉座像,先生身着长袍马褂,高额广颐,手持一本长卷,目光深邃,凝视前方,给人一种深刻的印象。底坐的6幅浮雕,是孙先生革命活动的写照。祭堂的东西两侧,刻着孙先生手书的《国民政府建国大纲》。祭堂的后面是圆形的墓室,墓室中间是长形的墓穴,上面是孙中山的汉白玉卧像,卧像神态安祥,犹如长眠,先生的遗体,就安葬在地下5米的深处。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怀着崇敬和景仰,来到这里凭吊拜谒。先生的伟大精神和高尚人格,受到中华儿女和世界人民的尊敬。
从祭堂出来,站在大平台举目眺望,山峦叠翠,松柏苍苍,整个陵区犹如一口巨大的警世钟,意在“唤起民众,以建民国”。而中山先生的遗训,“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犹如警钟长鸣,给亿万炎黄子孙以深刻的启迪。
![](https://img.haomeiwen.com/i10196017/1f1571e16233a9e0.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0196017/16ed39f59125ed6b.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0196017/b96b86c2bb1c9bee.jpg)
灵谷寺
中山陵往西1.5公里,就是灵谷寺景区。这里森林茂密,古木参天,曲径通幽,众多的山水人文景观,就掩映在绿色的林海中。灵谷寺曾是南京最大的寺院,建于公元514年,最初的名称叫“开善精舍”,是六朝梁武帝为宝志禅师兴建的,距今约有一千五百年历史,元朝明初时称为“蒋山寺”。洪武十四年,朱元璋为了修建明孝陵,将寺院迁到现在的地址。朱元璋认为,这里是“左群山右峻岭”的一片谷地,山有灵气,谷有合水,特敕封寺名为“灵谷禅寺”。1928年,国民政府在此修建阵亡将士公墓,又将灵谷寺迁到东侧的龙神庙。
灵谷寺的山门,是重建的仿古建筑,因外墙为红色,所以又叫红山门。走过红山门,便是公墓的入口处,里面矗立着一座牌坊,正面刻着“大仁大义”,背面刻着“救国救民”,为国民党元老张静江书写。后面的无梁殿,是明初灵谷寺仅存的一座建筑,殿内没有一根梁柱,全部用砖石拱券而成,外部是飞檐的屋顶,殿宇古朴紧固,屹立600年不倒。1931年,国民政府将无梁殿改为阵亡将士公墓的祭堂,墙上黑色的碑石上,密密麻麻刻满阵亡者的姓名。无梁殿的后面是第一公墓,东西两侧是第二、第三公墓,共安葬1029名阵亡官兵,多数是北伐和淞沪抗战中牺牲的。墓区内的灵谷塔,是一座纪念性的建筑,塔高约60米,九层八面,全部用钢筋水泥建造,塔外绕有走廊,廊台围以石栏 ,每层以绿色琉璃瓦披檐,具有传统的民族风格。登上塔顶,绕着廊台鸟瞰,四周景物尽收眼底。
无梁殿的东面,有新修的大雄宝殿、大道觉堂、观音宝阁等建筑,1707年,康熙南巡钟山时,曾御赐“灵谷禅寺”匾额,并赐“天香飘个殿,山气宿空廓”对联一副。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每次都到过灵谷寺,并亲笔御书“净土指南”四个字,命人刻在三绝碑上。玄奘纪念堂内,有一座金丝楠木的檀香宝塔,宝塔外有玻璃罩围护,塔内安放着玄奘法师的部分顶骨。寺内的宝公塔,原来安葬着宝志和尚的舍利,朱元璋修明孝陵时,迁到灵谷塔的位置,国民政府修公墓时,又与寺一起迁到现在的地址。灵谷寺的东北角,有国民政府主席谭延闿墓园,流觞厅的东南有邓演达将军墓,由于时间仓促,都没有去看过。
离开钟山时,看见路边有卖雨花石的,我停了下来,去地摊上问价钱。雨花石是一种玛瑙石,自南北朝以来就是文人们的珍玩,因此又被称为文石,也称幸运石。小小的石子,光滑圆润,五颜六色,具有极高的观赏性。大凡来南京旅游的人,都会买一些雨花石,留着观赏或纪念。我没有讨价还价,给了摊主两块钱,他抓了一把雨花石给我,我也没有点数,就急急忙忙地去赶汽车了。带着这些雨花石,当天晚上离开了南京,8月1日中午回到南昌,1987年暑假的游学行程,至此划上了一个完满的句号。
![](https://img.haomeiwen.com/i10196017/5ccb551ca8635cdf.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0196017/7f4a88d7cda80d1b.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0196017/f6e5d77fcb6b6bd1.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0196017/551fe95bb329e250.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