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二,回娘家。众“媳妇”皆高兴,欢喜,这是一种好像只有中国人才有的回娘家的习俗。
我到现在才似乎想明白了:有一个个地方,在姑娘没嫁之前,叫做家,嫁人以后这个叫做“家”的地方,只能叫做“娘家”了。
从初二开始,到娘家小住几日,真正过着“孩子”的生活。才更加明白了,什么是父母,什么是生活。
弟弟和弟媳初三回到城里,打电话询问:是否需要捎点吃的?弟弟和弟媳当然是说不需要的,父母当然是听不进去的,一定要给他们捎些吃的。这些吃的不过是过年期间再寻常不过的食物,甚至是遭“嫌弃”的食物,比如炸的“ma lian”肉,饺子馅,炸带鱼段。初四,打听到村里有人前往城里,收拾好一小袋宝贝东西,妈妈顾不上吃早饭,刚洗了头发,头发还是湿的,前往别人家里拜托人捎东西,回来心情甚好。
再说怎么就是回娘家过着“孩子”的生活?妈把一天三顿饭做好,我们只管上桌吃就好,吃得多,能把饭吃完,父母就高兴得不得了。吃完饭,不用洗碗。以前大男子主义的爸,竟把洗碗的活儿包了……
把过年买的各种吃的,推到眼前一个劲儿地让吃。苹果也是爸削好的,每个人削一个,递到你手里……奶放到暖气片上,热好……香蕉,橘子,放到暖气片上,热好……
既然,什么都不用干,那就吃完饭睡觉吧。在娘家,似乎什么时候都可以睡得很香,早上睡一觉,下午睡一觉,晚上照睡不误……
这次是在娘家住的时间最长的一次吧。正月初二到初九。父母老了……
最心疼孙子,一见孙子就开心得不得了。说起孙子来,滔滔不绝,喜形于色,喜欢看孙女的视频,照片。
儿子的一点点付出,都让爸爸幸福地无以言表。常给别人说,他儿子懂事了。其实无非是儿子给他回家时,给他添置买一些菜,米,面,油而已。这些小事在他心里,是大事。是他儿子长大了,他感到欣慰。儿女的一点点付出,就让父母如此高兴,我们做得太少,太少了……
父母老了,智能手机的一些功能,他们好像怎么也搞不明白,让外孙教他,给他买的唱戏机的功能也不会用,里面存有以前他自己的照片,爸爸想打开看看,却怎么都打不开机子。让我教他,好像一些对于我们来说很简单的事,他们得费好大劲才能勉强学会,刚学会,下次又忘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