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是1.0版本,在现阶段来说可能是能组织出来比较好的构思了,过了今天,过了这个月,过了这年,可能在不断的调整、不断的优化迭代,更完美的在诞生,和身体血液一样无时无刻不在更替,在一定周期后你还是你,你也不是你。
为什么要理财(理的真是财吗)
简单来说就是某一天总会来临,你会长大,父母日渐老去,家这根梁总是要有人扛,趁着年轻,勇敢试错,哪怕失败还能重启,还能调整。
难到一定要逃避自己,让时间迫使你上位嘛,等那时你还能错几次
什么是理财
对我来说,只要收益达到或者超过通货膨胀,哪都算是合格的理财
财具体是什么,财是钱,那钱又是什么呢?
钱只是一种度量衡,钱的价值是由可交换的价值
来决定。
举个例子:同样是一斤鸡蛋,1988年5毛一斤 2008年3.5元一斤 2018年5.5元一斤,你觉得是鸡蛋变了,还是?
就和现在房价一样,上涨的不是原因而是结果
现在会不会在想,我把钱存银行了是不是就可以避免膨胀和理财了
如果只是放银行不去理会,那你看的只是表面财富增值,实际你已经在亏损了
用说人话的方式阐述
一年前把一万元放银行没有打理,按照活期收益0.35%,一年后账户面值上10035
元,按照CPI(消费者价格指数)涨幅1.9%,实际花光这些钱只能购买到1年前9845
元的物品,贬值1.55%。
越早的理财越能早享受复利的好处
财怎么理
大家都听说过巴菲特,却很少听说他还有个黄金搭档,查理·芒格,美国投资家关于该人物《穷查理宝典》此书也有很好的介绍,本书也是我目前一直精读的,里面有句是“如果我知道我会在哪里死,我一定不会去那里”
用芒格老爷爷的逆向思维思考怎样才能让自己变成穷光蛋
我觉得有四种方法:无计划的支出、意外、疾病、单一或无投资系统
-
无计划的支出
有对自己的财务有进行统计吗?我想是从来没有,包括去年的我一样。
可能一直以为财务统计就是统计每天的开支,越详细越好,包括花的没分钱,然后统计好了最多看一遍就没了。
这就像撒网捕鱼一样,你辛苦的撒网,辛苦的打捞,然后却不管收获
这样你的投入不是付诸东流了嘛,我们要把重心放在最后的分析(收货上)
反思应该哪里鱼多更应该反思不该把网撒在哪里
支出大致分为三块:维持性支出、消费性支出、投资性支出
节流已减少维持性和消费性支出比例为主
开源已加大投资性支出,这投资是持续带来变化的
比如你信誓旦旦的投资自己买了几千元单反要学习摄影,然后几个月后单发接灰尘,那这个要把他放入消费性支出里面。
买了几斤的图书,最后大部分没有打开包装,这也是归类到消费性里
-
意外、疾病
我们收传统文化影响都不喜欢说不吉利的话,但是不说就真的能避免了嘛
有时候因为省钱不去看病,小病熬成大病真的省钱了嘛。
这块暂时无接触,已保险为主吧
-
单一或无投资系统
第一笔理财算是2014年底开始体系外的658金融网的投资收益开始盈利2W不到。
第二笔2015牛市,遍地能发财,想钱想疯了,就投入之前几年的工资所得,最后亏损高达好几万,把积蓄亏光,也正是因为有了亏损痛定思痛也重新审视了自己。
重启之后把资金进行了分配,30%投入具有风险也有收益的平台,40%放入余额宝。根据平台风险情况了解平台资金,运作,收益和可持续进行加减仓,累积收益较为客观。
很多时候经常能听到人生万能的四大法则:不行就分,喜欢就买,多喝点水,重启试试。 可能是受喜欢就买的曲解,加上商家的诱惑,更加会对自己进行未来透支。
其实有个方法就能很好处理和解决,那就是让空间控制欲望
空间控制欲望是在空间管理里面分支,更多的是用在孩子购买欲和玩具管理上
在财务方面也可以用空间来进行断舍离,定期统计资产,收支明细分析,1234财务分配。
10%杠杆资金(用户购买保险体检等以小博大的支出)
20%流动资金(购买消费等不得超出固定值)
30%投资资金(钱生钱,哪怕亏逛也不会动摇根基)
40%理财资金(保本定期稳定收益)
-
这么做的好处
更能直观了解自己,形成独有价值观,不在随波逐流的买买买
车里有油,手机有电,卡里有钱的日子,使我更有安全感
指望别人都是扯淡,再牛逼的副驾驶都不如自己紧握方向盘
,总有天你要坐上驾驶位,提前彩排,享受复利的好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