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教育
如何应对越来越提前的学术教育

如何应对越来越提前的学术教育

作者: 未来之璐 | 来源:发表于2016-12-15 10:37 被阅读0次

    注:文中所指的学术教育指以学习某种知识为目的的教育。

    今年九月我的两个儿子进入了幼儿园大班。儿子所在的幼儿园早在六月就和家长沟通:孩子们上了大班以后, 幼儿园要开两门新课:拼音课和数学思维课。

    我相信很多反对超前教育的父母一定已经在心里举双手反对这种做法了。我之前听说过一个发生在美国的故事,一个家长发现自己的孩子在幼儿园认识了字母,于是要起诉幼儿园。我虽然没有这么极端,但也担心超前的学术教育会不会对孩子有什么负面影响。而幼儿园的出发点一方面是从中国的教育现实考虑, 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适应小学;一方面是为了减少上大班后,孩子们越来越多地分流到社会上的学前班去,影响幼儿园的收入。因为有些家长希望孩子在上小学之前提前学习小学的课程。幼儿园的这两点考虑也在情理之中。

    于是我抱着疑虑的心情参加了幼儿园的说明会。原来幼儿园已经在上一届的大班里已经推广了拼音课和数学思维课。这些孩子为参加说明会的家长上了一节数学思维示范课。教学形式还是比较传统,孩子们背着小手坐着,老师在讲台上讲。看得出来,老师还是揉入了一些素质教育的方法,比如用讲故事的方式让孩子们学数学思维;用了很多辅助的教学道具帮助孩子们理解数学概念;引导孩子们自信大方地作自我介绍;在老师准备教学材料的间隙,孩子们集体背古诗。

    我观摩完之后想,幼儿园在超前的学术教育和素质教育之间也做了平衡,而且课程量不大,也不考试。幼儿园和父母都没有给孩子施加学习压力,应该不会造成负面影响,但疑虑的心情还是有所保留。今年九月上课以来,孩子们学得很认真,也很有热情,丝毫没有因此而烦恼。我之前的担心也略微放下了一些。

    虽然我还是不赞成超前的学术教育,但是如果孩子们生活在中国,这似乎是10后这一代人必须面对的现实。(从媒体上了解的情况显示,越来越提前的学术教育在中等发达以上的社会是一个越来越普遍的现象。)我们作为父母应当学会如何应对目前超前的学术教育,尽力不让学术教育挤压了孩子发展创造力、想象力的空间。那么如何应对目前普遍超前的学术教育呢?我以我自己的经历给大家支几招。

    1、认识和顺应孩子的成长节奏,对孩子的自我成长能力始终保持信心,不要动辄拿自己的孩子与“别人家的孩子”比较。

    拿我的孩子学拼音为例。孩子现在学拼音存在两个问题:第一,从拼音开始学汉语就如同从音标开始学英语一样,是比较枯燥的。对成年人而言,我们还可以用一些宏大的目标去激励自己度过这段比较枯燥的时期,但是孩子还没有这种自觉。因此,学习汉语应当从绘本、诗歌等有趣、具有美感的方式开始。第二,如果孩子已经开始学英语,同时学拼音就容易出现拼音与英文混淆的局面。所以,我对孩子在幼儿园阶段学拼音是抱着不干预、不督促的方式,学会很好,没学会也不要紧。

    但出乎意外的是,孩子们学拼音学得很认真,每次学了新的拼音总会念念有词,尝试用学会的声母和韵母能不能拼出来他们听过或说过的字。他们往往随意组合声母和韵母,有些就拼不出真正的汉字来。我们也不强调一定要拼出字来。每当他们拼出一些汉语里没有的音节来,我还会开玩笑说:”哇,你都拼出外国话来了!“他们也以此为乐,经常以拼不出字来为乐,拼出一些奇怪的音节来,笑得前仰后合。这成了我们每天从幼儿园回家路上的小游戏。我相信,他们在开始识字、使用字典之后,自己就会发现拼音的用处,那个时候他们会有一个很大的aha moment,享受自己发现的乐趣。

    关于之前我担心的拼音和字母混淆的问题,也确实出现了。一次小宝在读英文绘本时,对我说:”妈妈,你看这本英文书里也有汉语拼音,a(发音是啊)。“我就和他解释汉语拼音是怎么被发明出来。自从和他解释了之后,混淆的现象稍微减少了。他知道在读中文绘本和英文绘本时需要做语言切换了。

    我之所以对孩子在幼儿园阶段学习拼音抱着一种既不积极也不消极的态度,是因为在幼儿园和小学低龄阶段,激发和维护孩子对于学习的兴趣比学会某个知识点重要。孩子的学习兴趣就像是一点一点的星星之火,我们要尽力让一点一点的星星之火聚拢起来,燃烧起来,让孩子自己渐渐发现他的终生热爱,而不是用一些冷冰冰的所谓知识去浇灭它。因此,如果碰到孩子暂时无法领会的知识,那就放过去好了,不要太较真。因为他现在不能领会的原因很可能是思维发展还没有到那个阶段。等他到了那个阶段,学会就如同点破窗户纸一样容易,所以我们现在没必要使蛮力。

    2、培养孩子的“软技能”胜于学习具体的知识,比如自我管理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不怕困难和挫折的能力、中文和英文的阅读理解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等。

    一谈到培养“软技能”,很多家长可能会感觉无从下手。其实很多日常活动都是我们培养孩子“软技能”的好机会。比如,写作业就是培养孩子自我管理能力的好时机。

    进入大班之后,孩子们每周会有一次作业。每周作业包括两张数学题(一般六道题)、写一页拼音、还有一些画图学数学的练习。他们写作业一般都是爸爸全程陪同,因为孩子还不认识太多字,算数题目需要爸爸念给他们听,帮助他们理解题目的要求,然后他们自己算题。最初他们做作业很慢,有时侯会边玩边做,有时侯需要两个小时,最后甚至会因为时间太长哭起来。我很担心这样下去,作业会浇灭他们学习的热情,反而产生厌学情绪。但伴随着爸爸的耐心陪伴,还有孩子们的不断适应,现在每次作业半小时左右。

    上周我尝试陪大宝做了一次作业。我想当然地讲解一道题,让孩子做一道题;我再讲解一道,孩子再做一道。可是我发现,这种方式是我在把握做作业的节奏,而不是孩子;孩子不仅依赖我去帮助他理解题目,还依赖我去确认他是否做得对。大宝每做完一道题就会问:“妈妈,我做的对吗?”

    于是我换了一种方式陪孩子做作业。我自己先用两分钟把数学题从头到尾看一遍,心里权衡:哪些需要特别讲解?怎么讲孩子能明白?哪些题可能有些超前了,到时候孩子即使不会做,也不要在上面花太多功夫了。然后,我给孩子把每一道题的要求讲一遍,确保孩子都明白题目的要求了,他就自己开始做数学作业了,我就在一旁忙自己的事情。在他做作业中间不可以再向我提问或者确认答案是否正确。他做完之后,我再看一遍,如果有错的地方,再讲解一下;如果没有错误,那就作业结束了。这样一来,孩子自己能够控制写作业的时间和节奏,学会自己去思考问题,还有独立完成作业的成就感。

    3、我们作为父母要因才施教,不断摸索适用于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要相信“条条大路通罗马”。

    社会上流行很多教育理念和方法,虽然这些方法可能都不错,但不是每一种方法都适合咱们自己的孩子。因此,我们作为父母要对自己孩子的性格特点、成长阶段细心观察,然后再小心地试验各种方法,从而找到适合孩子现阶段的教育方法。

    就拿我的双胞胎儿子来说吧。两个孩子虽然出生在同一天,成长于同一个家庭,但却个性迥异。大宝凡事自律,不拖延,周五一回家就做作业,一次就做完了。小宝就正好相反,喜欢周六甚至周日晚上再做作业,而且有时要分两个晚上写,不愿意一口气写完。大宝凡事对自己要求高,喜欢竞争,有时过于紧张自己的表现反而表现不如预想;小宝相反就乐天知命,凡事不强求,更放得开一些,碰到大场合反而比平时表现得好。大宝做事很努力,但有时不讲求方法;小宝做事喜欢动脑筋,但却很调皮。大宝喜欢和大家一起玩,交际能力强;小宝就喜欢自己玩,自己探索,专注力强。

    因此,我们不能用同一种教育方法教育两个个性完全不同的孩子。对于大宝这样的孩子,应当多引导他和自己比较,而不是和他人比较;小宝则要求他更加自律,引导他自己制定计划,并且严格执行计划。

    4、我们要学会如何与目前的教育体制、老师、学校沟通,给孩子创造一个温暖、和谐、宽松的外部环境。

    现在家长聚在一起,谈着谈着就会聊起对教育体制的不满和无奈。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是,我们的教育体制在短期内不可能有天翻地覆的变化。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作为父母要么被动地去接受体制,与体制合作戕害孩子;要么就愤世嫉俗地反对这样的教育体制;要么干脆离开这个教育体系,上国际学校或者干脆出国了之。

    以我自己与幼儿园老师和园长交流的经验,老师和园长甚至比我们更了解目前教育体系中存在的弊端,也非常重视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尊重孩子的个性特点。但是体系毕竟有它自身的惯性,不会那么快地发生巨大的变化。但我们仍然可以与老师、学校加强沟通,给孩子们尽力创造一个他们可以自由发展的空间。我们作为父母要学会与老师和学校进行有效地沟通。

    我们除了关注孩子在幼儿园吃得多不多、喝水多不多、穿衣服冷不冷在之外,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尽量使孩子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获得的影响是一个方向的,最可怕的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互相拆台和解构的局面,那对一个低龄孩子是灾难性的。

    新浪教育名博王人平的一句话很是打动我i:育儿先育己。养育孩子的过程,也是重新培养自己的过程。培养自己对孩子、对体制的耐心;培养自己承担的勇气,要有将教育孩子的主要责任担在自己肩上的勇气,而不是把教育推给学校和老师;要有不抱怨的自觉,抱怨从来不会改变世界,但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践行会。

    教育是一场漫长的践行,愿我们都有足够的勇气和智慧完成这次践行。

    声明:本文及题图均为未来之璐(微信公众号:weilaizhilu003)的原创作品,欢迎转载,但请在转载时注明转载出处、作者和原文链接。谢谢合作。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如何应对越来越提前的学术教育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bgwm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