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理学著作《影响力》中,作者西奥迪尼提过一个观点:“人就像录音机一样,一按按钮就播放。”
细思极恐。
对啊,我发现自己总是下意识的在重复着相同的行为。比如,在各种会议和培训上看到我认为很牛的人,每次我都是远远看着,从不敢上前说话,更别提认识了。而实际上呢,我内心深处其实特别欣赏他们,很想有机会和他们成为朋友。我想让他们一下子记住我,并觉得我是有价值的,可以继续交往。但是我做不到啊,还没等我有所行动呢,我就先给自己找各种理由让自己别去。
我的心理活动一般都是这样的:
我上去要和他说什么啊?
开头要自我介绍吧,说啥好呢?说少了人家对你根本没有印象,说多了会不会让人家感觉浪费时间?
然后说啥,说我喜欢你的作品?喜欢他作品的人多着呢!我就是个小透明,人家凭啥跟我聊天。
我的目的是啥?加微信吗?加完了微信我能给人家带来什么?
他微信肯定是满的,估计一定会拒绝我。
写到这里我才发现自己的顾虑真是多。
更可怕的是,我几乎每一次在这样相似的情境下,都会这么做。而这么多的顾虑,几乎是在一瞬间完成的。
我就像是录音机一样,一按按钮就播放。
更奇怪的是,在我接触一些不那么有名,或者我还没意识到他们有名的人的情况下,我的自我介绍非常流畅,而且很有自信。而我总是下意识的去主动结识不如我的人,而对稍微有名气的人敬而远之。
如此“完美”的复制了以前行为,我是怎么做到的呢?
直到我又读到了一个观点,它是这样说的:“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不需要对每一件事情都进行大量的思考就可以做出决策,能让我们生活得更加轻松。”
从生物进化的角度来说还真的是这么回事儿。你在原始森林里看到野兽,你只需要跑就行了。不然你就会被吃掉。几乎所有应激反应都是基因里写下来的,你一定要在特定情况下,直接不假思索的采取行动,才是对你最有力的。基因能够留下来的东西,肯定有它的道理和背景。
所以它的产生一定是有原因的:比如我们的直觉;或是小时候看到父母或者其他人这样处理过,我们后来跟随模仿了,变成自己的处理方式;或者我们曾经有相似的经历,当时采取了这样的行为,后来便延续下来了。
也正是因为在原来背景留下来的东西并不一定适合现代,所以才会导致我们下意识的行为不适合解决当前问题。也就是说,下意识的行为,其实是缺乏思考的。
就拿我面对名人时不自觉地选择退却这件事来说,我的所有行为其实都是建立在三个假设上:
1.名人是很忙,他们珍惜时间
2.名人站在高处可能会拒人于千里之外
3.名人很有价值,他们会想和一样有价值的人交朋友
逐个分析:
1.名人确实忙,但是他这么忙是为了什么呢?我想其中肯定有一部分是为了获得自我价值感。你上前去,表达对他们喜爱,尤其是告诉他:“你写的文章改变了我的生活”,换做你是他,你高兴不高兴?满足不满足?所以没谁会拒绝别人的称赞,你抱着赞赏他们的态度,而不是人脉混子想要加很多人微信,想要有求于人,那他一定不会拒绝你。我想之所以我会惧怕他们的拒绝,很大一部分原因还是我有时候的心态,确实是觉得想要留下这个联系方式,而不是真的欣赏他们。即便如此,我也一定是觉得,这个人有我想要学习的点,我才会去加他们的微信不是吗。而如何称赞得体,让听者觉得舒服不尴尬,这是要学习的地方。
2.我不试试我怎么知道他会拒绝我呢?我是有多怕被拒绝。我不去,我确实什么都得不到,这是100%可以确定的;而我去了,有50%的几率成功,这性价比真的太高了。并且,出色的人其实都善于处理人际关系,越出色的人越谦虚,如果他给你脸色看,证明这个人也就那么回事儿嘛。不交也无所谓的。
3.名人有价值,你也有你的价值,这个价值的多少不取决于你,而取决于他。而我们是无从知晓他到底会不会觉得你有价值的。除非在结识之前深入研究这个人,否则你找不到什么头绪,不免就会心慌。所以在结识之前去做调研是非常好的习惯。但是好的品质,比如干净,谦虚,勇敢等等,这些是无论谁都会觉得有价值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