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帆齐微课
“拾光百年”助老追项目正式启动,上周四一起到采访了沙村101岁的廖奶奶。刘老师负责写廖奶奶的稿,临走前要了老人儿子的电话,以便后续有什么想了解的随时能问问。
“可以加个微信呀,加个微信多方便呢,你想到就留言,他看到再回复,没有时间上的约束。”我脱口而出。
“微信没这么方便...你要知道,对于上了年纪的人来说,不一定会玩微信,”魏姐轻轻地提醒我。
我才恍然大悟。
曾一直好奇30,40,50年代人的童年是什么样的,还想着如果遇上这样的熟人,我一定加上他们的微信,好好地问问。
回过头来想还真是,笔者出生于七十年代,其实仔细想想,跟我同年龄的,也有很多连电脑都没有摸过的,手机也不大会用吧。我也是因为机缘巧合从事了IT工作,所以样样都跟得上时代。
老一辈的人,有几个会用手机和电脑的呢,他们的时代如何,他们的童年如何,即便有人回答你这个问题,就算奇迹了,还不如去那个村头,找人随便聊聊可能还知道得更多。
我负责采访的百岁老人是老家村子的一位刘姓奶奶,也101岁。
螺溪镇社工站站长小康11月中旬到探访刘奶奶,提供了第一手文字资料给我。
小康去采访的时候,老人家正在吃早饭,桌上有二荤一素,三个菜色香味俱全,完全是老人亲手烹饪的。
看到这个信息,我真是欣喜不已,在印象中,很多老人已经行动不便,而刘奶奶竟然行动自如,生活完全自理,口语表达也力、记忆力也挺好。
那我过去采访时,应该可以挖掘好多刘奶奶从前的故事了吧。
从小康的采访中,得知了刘奶奶的一些信息。她出生于1922年5月8日,居住在螺溪镇某丰村。一生也坎坎坷坷,老伴在一次走亲戚时不幸掉落池塘淹死。老人原有两儿两女,大女儿患癌先离开了人世,大儿子在2002年左右被车祸夺去了生命,大儿子离世后,大儿媳独自带着自己的几个孩子在镇上生活。
刘奶奶目前尚有一儿一女,她跟着小儿子生活,小儿子儿媳在外务工,每隔一段时间会回家探望下老人,所以老人几乎算是独居,自己打理家务,自己管自己的认食住行。好在老人的小女儿嫁在附近,常回来探望和照顾自己的母亲。
刘奶奶童年零碎记忆:在六岁时因为家里贫困吃不上饭,就被送去当童养媳,那家的婆婆不待见她,吃了很多苦,到十二岁时就和自己的第一任丈夫结婚,婚后丈夫也对她不好,虽生了一个儿子,但终于不堪忍受责难选择和丈夫离婚,可怜的儿子没有被婆婆和前夫照顾好,一岁多夭折。
有关童养媳,看过丛珊演的小丈夫电影吗?过去一般童养媳是比丈夫大,那个电影演的是村里条件好的人家,为6岁的儿子找一个不要钱的媳妇,来服侍他的儿子。那个媳妇正是娘家太穷养不起她了,所以来到比自己小很多的丈夫家里生活。
小时候听说过很多这样的故事,我的奶奶也是童养媳,但她很幸运没受过我老奶奶的虐待,老奶奶没虐待自己的儿媳,也许是缘于自己有相同的经历,老奶奶做过童养息,受尽了婆家的虐待,她的亲生父亲心疼不已,就把她接回来,养大成人嫁给了我的老爷爷。
那个时代童养媳之所以会如此流行,也许是在生产力不高的封建社会,普通百姓生活太苦,有女儿的养不起,有儿子的娶不起儿媳妇,偏偏那个年代不管是娶妻还是嫁女,都有一套固定的繁文缛节,于是穷人家的女儿便交给有儿子的人家抚养,有了童养媳,男方就可以省下一笔钱,而且还多了个劳力。
多数童养媳都备受婆家欺侮和虐待。这也许就是旧社会的一种约定俗成的恶习吧。
从上世纪二十年代,走到今天这个时代,老人有多少不一样的经历呢。我得好好想想,如何多挖掘些故事出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