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万人一个小时内有序撤离广场,怎么做到的?
一优秀的团队
“我总感觉就什么事儿都有办法解决,只要你努力去做,只要你付出了就一定会有收获,组织这么一场大活动,我们肯定全力以赴。”活动的成功离不开优秀的团队,此次集结疏散部由来自市直部门的几十个单位的精兵强将组成,工作的严谨,对细节的要求,各方力量的无缝衔接,让参与者拧成一股绳,朝着目标努力,“战斗力强了,才能实现目标”。
二精准的预案
早在今年三月,集结疏散部成立后便开始了对路线的实地踏勘。“80后”小伙儿岳建彬是集散部副部长,国庆70周年庆祝活动时他就和部长谷民一起负责集结疏散的工作。“一定要实地走一遍,让方案变成执行的方案,因为我们不仅要做方案,还要做行之有效的方案,要通过实践去检验,不能凭空想象,不能是纸上谈兵。”岳建彬说。
大型活动临时出现突发事件很多,这就要求承担集结疏散工作的工作人员要沉稳、有经验、抗压能力强。“首先要冷静,遇到突发状况先想,这方面有没有预案?有预案就按照预案处置,没预案,赶紧报告,同时再寻求最好的解决办法。”谷民告诉记者,处理突发状况的原则是,能够协调现场解决的,不去请求指挥部的增援,同时把处理情况报告给指挥部。
三严格的落实
活动之后的疏散也不简单,因广场不能长时间人群聚集,活动结束后要以最短的时间解除封控、对外开放,这就要求集散部在最短的时间内,甚至在一个小时内让6.1万人有序撤离广场,而且在附近的前门、王府井等路口也不能造成拥堵,快速返回各自的远端集结点。不走错、不走乱、不发生安全事故,就成了一项艰巨但必须完成的任务。
另一个难点便是特殊人群的保障。由于今年的参会人员有的人年纪偏大,有的院士九十多岁,怎么保障他们顺利到达会场?集中到饭店集结,工作人员一比一配比,就近落客。广场很大,让一些年纪大的身体不太好的人员走上十分钟,都很难。尽量设计他们晚到,晚落座。原先准备二十个轮椅,后增加到一百个。
四层级联动
集散部部长谷民用了个形象的比喻,如果这次活动像一个风铃,下面是各条转动的部分,集散部就是那个小锁扣。“我们要把要求传达下去,链条顺利运转起来,才能发出和谐悦耳的声音。”
与前年天安门广场的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活动相比,今年的观礼人员数量几乎翻了一番,难度也大大增加。70周年庆祝时谷民也是集散部部长,她告诉记者:人多环节就多,上的力量就多。比如远端集结点中启用的地铁集结点去年是4个,今年增加到12个。
集散部运作的秘密,就在两个“长”身上。一百七十多位台长、56位店长,带动各单位各级领队联络员、车长等工作人员,几百上千人服务着几万人。“一长四员”“一长八员”“两长一员”战斗小组,让集散部以最小的单元组织出最庞大的体系。
台长是天安门广场活动现场座席台的负责人,庆祝大会现场每个座席台设一名台长。“一长四员”战斗小组由台长协同安保联络员、医疗防疫观察员、志愿者、归口单位联络员,共同做好参会人员落座疏散、秩序维护、引导互动、应急处置等工作。点长是远端集结点的负责人,比如最大的远端集结点天通苑北地铁站有四千多人,点长负责把大家送到天安门,活动结束后再接回天通苑北。“一长八员”战斗小组由远端集结点的点长与报告员、区联络员、属地联络员、安保联络员、交通联络员、医疗观察员、志愿者联络员和消防联络员构成,主要通过会商机制解决本集结点参会人员集结疏散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