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一五九:破言语执
来书云:“夫子昨以良知为照心。窃谓良知,心之本体也;照心,人所用功,乃戒慎恐惧之心也,犹思也。而遂以戒慎恐惧为良知,何欤?”
能戒慎恐惧者,是良知也。
你来信说:“先生前日说良知就是照心。但我私下里认为:良知是心的本体;而照心,则是人所下的功夫,就是时时不忘检点、警戒自己戒慎恐惧的心,和‘思虑’相类似。先生您却把戒慎恐惧当作良知,这是为什么呢?”
能够让人产生戒慎恐惧的,就是良知。
强调“学为圣贤”,是帮助学者厘定和明确为学方向的;强调“心外无物”,是帮助“学为圣贤”者找到修养根本的,修养的根本在“去人欲,存天理”。王阳明的任何一种说法,其实都是针对学者之病的一次“因病立方”。根本全在“致良知”上,对所处时代的学者而言,就是要通过服用这剂药恢复健康的学问观。
从这个意义上讲,如果太过执着于王阳明的某种说法,就像忽视某一个方子对治愈患者的神奇功效,去事后讲求它主辅配伍的科学性一样无聊。同样的道理,其实古往今来存世经典中的那些说法,何尝不是圣贤们的“因病立方”?如果我们不考虑自己的“病情”,僵化地抱着圣贤留下的方子去贸然服用,事后还要责怪圣贤方子的问题,岂不是一件很滑稽的事儿?
读书做学问,第一位的便是“破言语执”,所谓的“破言语执”,其实就是超脱不信,超脱迷信,见言语背后的本来面目。佛家修行的三个境界,可以很好地说明这个过程。第一重是“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也就是说先要敬重和笃信所见言语,人类语言产生以来,真正有机会在我们面前飘过的言语,自然有它的意义和价值,往往都是千百年来沉淀下来的经典。用“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因此,先要有个敬重、笃信在,才好吸收其中的价值。第二重是“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言语说到底,都有一个背景存在,所谓“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所谓“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脱离背景去理解和使用语言,如同用别人治病的方子治自己的病,搞不好就“误了卿卿性命”。因此,对接触到的言语,要有一个辩证看待、审慎接纳的态度才好。第三重是“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在日常寒暄中,有个词叫“神交已久”,就一个人获得智慧层面升级的机会而言,最简便的办法莫过于同有智慧的人交流了。珍惜在我们面前飘过的言语,其实就是同言语背后的高人“交流”,尤其难能可贵的是言语帮助我们获得了这个本已不存在的机会,毕竟很多高人同我们并不生活在同一时空之中。
仔细揣摩陆澄对“良知”、“照心”的发问,说到底就是在“破言语执”上还欠功夫引起的。如果言语是死的,同死的言语对话的我们便也是死的。反之,既然我们还能同“良知”、“照心”这些言语对话,这些言语本身就应当是活的,否则,便不会为我们所吸收利用,更不会在我们这里产生新的意义和价值。
一切精通的意义全在于运用,如果不去“致良知”,不去老老实实地实践“学为圣贤”,理解和定位“良知”、“照心”这些为“致良知”,为“学为圣贤”而演生出来的言语,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客观来讲,对于没有实际“致良知”、“学为圣贤”需求的人而言,也很难理解“良知”、“照心”这一类的专有言语。
破言语执还有一层意思,那便是进得去,出得来。只有破了言语执,才能走进言者的精神世界,也才能回到自己的具体境况,解决自己的实际问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