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机至善,私心了无
“动机至善,私心了无”属于人生方程式中的一种“思维方式”。
从明治时代起,日本电信业一直属于国家的垄断行业,直到1985年,政府终于允许民营企业进入该领域。这对于京瓷来说,可谓是百年一遇的转型时期,稻盛打算参与其中,勇敢面对挑战。
稻盛当时请了几位电电公社的干部和电信领域的专家,向他们咨询进军电信业的相关问题。在与他们展开讨论的过程中,稻盛心中渐渐点燃了希望——“这事儿能成”。但毕竟这是规模宏大的事业,于是反复思索,最终在他脑中浮现的便是“动机至善,私心了无”。
在那之后的大约6个月里,每天晚上,稻盛即便喝了酒,在入睡之前,也一定会扪心自问:“你想创立第二电电、参与电信业,动机真的纯粹吗?真的没有掺杂私心吗?”他每天坚持对自己进行这种“灵魂的拷问”。为了鼓足敢于向NTT这样的行业巨头发起挑战的勇气,稻盛需要大义名分的支撑——这是为了日本国民的利益,这是一项伟大的事业。为了百分百地确定自己“丝毫没有夹杂为名为利的私欲”,稻盛以“动机至善,私心了无”为宗旨,不断自问自答。
“动机至善,私心了无”其实也属于人生方程式中的一种“思维方式”。而稻盛的自问自答,也是为了审视自己的动机是否基于像“利已之心”这种错误的思维方式。从这个意义层面上看,这点非常重要,因为它把人生方程式中的“思维方式”补充完整了。
我们在描绘远大梦想并付诸实施时,必须问一问自己“动机善否?”通过自问自答来判断自己动机的善恶。所谓善,就是普遍认为好,所谓普遍,就是无论由谁来看,都认为是好事。如果是动机至善,又无私心,那就不必追问结果,结果必定是成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