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想感恩吴伯凡老师,他在“青年人如何在快速变化的时代里迅速胜出”的网络课堂中,传递出了几个观点,有的让我自觉反思,有的让我触动和惊醒,有的提醒我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需要谨记。
吴老师用很质朴的语言,讲了一个时间流水账的例子,让我触动和反思:假若将你自己每天做的事情都记录下来,连续每天去记录,然后回头再看这一天,一周,一年的记录,有没有看到这个时间记录账本上,记载的都是一些琐碎繁杂散漫的事情。当我们都标榜自己或是心里认定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跟别人都不一样,自己就是属于10%的那拨优秀的人群时(世界上10%的人是优秀的,而调查结果却显示,90%的人都认为自己是属于那10%的,),有没有注意到从时间账本上回顾自己过去的每一天,我们在用平庸的方式过着平庸的每一天,却又期待着自己有一个与他人截然不同的人生。吴老师这些话带给我一些反思,自己每天做的是不是跟别人一样,如果把我的时间记录下来,记录一天、一周、一个月……,我会不会有勇气去看一看这一周,这一个月我到底做了些什么,又收获到了什么。假若这个时间记录清单被别人捡了去,我会不会就是别人眼中的路人甲?我那么的期待自己的人生能跟别人有些不一样,而我实际上每天做的事情,跟多少人又是相同的,跟多少人又是不一样的,这些事情能给我带来我想要的么?吴老师在这个事例中提到:流程决定结果和质量。或许对于我来说,流程就是我每一天的生活状态,每一天做的事情。而未来五年未来十年我能成为什么样的人,就是我现在的每一天所执行流程的结果。当我在算计每天自己完成了多少计划任务、纠结于每天有多少任务列表没有完成时,我是不是应该停下来考虑和反思下我的流程有没有问题?即使我自知自身不算太年轻,但也 有拿自己跟有一定成就的年长一些的人去比较,我常想距离他那样的年纪35岁、40岁,我还有多少年,潜意识里认定自己在时间年龄上有所优势,还有时间去成长去为自己积累财富,而在追赶他们的那些成就的时间里,我需要时刻提醒自己,我有没有真正的去脚踏实地的做一些跟别人不一样的事情。当我陷入无为的忙碌之中时,我是否有能力回答一个问题:“我,支燕,有没有在一些重大的问题上有与人不一样的,与众不同的想法和做法”?
吴老师告诉我的第二个观点,也让我有所触动:一切福音都有可能是诅咒,当我想要利用诸如颜值这种显而易见的优势去跟别人打交道时,是否有考虑过他带来的直接隐患是,很容易陷入固化并滥用这种优势,同时也屏蔽掉自己其他可能要发挥的优势的陷阱中。吴老师有提到,在与他人打交道过程中,最难得的是同情共理的能力,这种能力要求我们修炼观察他人的感受和利益,并在合作和冲突中努力调适自己,和别人保持同频共振的能力和意识,避免陷入高智商低情商甚至“有乍见之欢,又有久处之厌”的状态。这个观念,让我惊醒和反思,在生活当中,我也经常有一种感觉,化了妆就更自信一些,走到路上看到别的不化妆的女孩,就自认为比他们颜值高一些,潜意识里不自觉的会表现出一种高高在上的优越感,而我也经常利用这种潜意识里传达的因颜值高而自我感觉良好的状态,去跟有好感的人极力套近乎和推销自我。吴老师的这段话让我深思,当自我感觉良好时,不要一味固化自己显而易见的优势,不要忘记更重要的是去探索发掘自己更有价值的优势;同时与他人打交道时请保持一颗同情共理心,不是简单的心不在焉的听一听,而是深切用心的去观察和体会别人传达的意思,当与他人有冲突时,想一想他人的利益点和诉求,并尝试着努力在冲突中调适自己以及进一步的寻求合作。
吴老师第三个观点对我来说更是一种冲击。现代很多28岁的女性,不去结婚不去生孩子,总想着在工作上有一番成绩之后,才会去考虑生孩子的问题,吴老师,居然,把女性的这种状态称为“在生活和工作上的双重拖延症”!!的确,这个观点又让我很不情愿的躺枪,为什么呢?因为我刚刚在今年的10月份里完婚,也马上就29岁了,而且我刚刚好也是这种思想,我一度认为,自己还总觉得自己是个孩子,有时候连自己都照顾不了,何况是一个小孩子,我对孩子又没有耐心,看见顽皮不听话的孩子我更是没招,也反感不听话的小孩子;另一方面,我觉得我还没有做好养育孩子的准备,经济基础以及个人的修养都远远不够,我认为小孩子在一个良好的经济基础下衣食无忧的家庭环境中才能成长的更好,而且在父母都感情很牢固、经历了足够长时间的磨合和担当后,才有可能会更好的照顾小孩儿,而假若没有良好的家庭环境,以及父母本身都修炼不够的情况下,去养育小孩儿,我觉得难以想象,或许对我来说,会是一团糟,自己心理上很可能有非常大的落差。基于这些原因,我计划是婚后3年生育,在生育之前的三年里,我和二货魏充分的磨合和成长,重心放到工作发展上,这三年抓住机会让自己在事业上有一个阶段性的小成绩。而所有的想法和行为,居然被吴老师称为 “在生活上的拖延症”! 这一点让我惊叹。他解释道:拖延症实质上是一种完成恐惧症,很容易陷入到某种瘫痪,陷入无休止的准备当中,常常会在机会来临时因自己的不决策而错失良机。的确,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中,我时常会有一种感觉:以当前自己的条件或是能力做这件事情还不够,我需要做更多的准备,当一切条件完美或满足时,我就去做这件事。但殊不知,这种心态让我已经完全忽视了他所带来的显而易见的代价,我并没有注意到这种心态实质上更是一种对完美的幻觉式诉求,回想起过去的一些事情,感觉历历在目,我发现那些总需要自己做决定的时候,我常常觉得条件不满足,告诉自己现在能力还不够,等条件具备时再考虑。而事实上,到最后,我总是没有做出“拼一把试试看,管他条件够不够”的决定,所以当我抱怨没有机会或是机会不多时,是不是总是因为当那么多的机会一次又一次的来敲门时我总暗示自己说:“你不行,你没准备好”而错失一次又一次的机会,最终总是一事无成。过往的各种关于工作上的拖延,也加重了对我的告诫,这种追求完美的心态带给我的时常是止步不前,置我于一种瘫痪式的无限的准备状态中,更是那么多次的让我在机会面前因不决策而拱手把机会让人。这些过往的非决策,让我懊恼的同时,内心更是一种震撼和小小的惊喜:我懊恼自己因这种心态错失多少次机会而不自知;同时心里又有一丝丝小惊喜,面对未来,我更有信心,把追求完美的这种心智模式抹除掉,重新构建自己“0.1>0,追求挑战和一点点小刺激”的心智模式,我要强化一种意识,在未来,面对决策时, “追求完美,一切条件满足时再上路,先学游泳知识再下水去游泳” VS “先上路,在路上边奔跑边调整姿态,在水中学会游泳” ,在这两种心态之间,我一定会选择后者,争取机会,而非主动放弃机会,我会告诉自己:也许这次是上天又单独给你的机会,去伸伸手,抓住他!对,完美主义害死人,至于什么完美主义,都滚一边去吧,丢弃他!
我惊叹吴老师的智慧,他讲给我的每一个点,都说到我的心坎里去了,他太睿智了。我感恩在这一天听到他那么多那么多有益有趣脑洞大开却又非常接地气和利于我实践的语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