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导师要谨记亲子导师身份的局限性,即:亲子导师不可能帮助所有的人,解决咨询者所有的问题。一个问题摆出来,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厘清问题(真问题or假问题)。导师通过技巧设问反问的方式(检定语言模式),来帮助判断求助者问题的类型与程度。如果这是一个假问题,可能我们首要做的是帮助咨询求助者疏导情绪,缓解焦虑,暂时可以让她放下她认为是问题的“问题”。如果这是一个真问题,那么要看咨询者最急迫想解决的是哪个?再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对于问题到底是“治标”还是“治本”抑或是“标本兼治”,导师需要做的往往是先“止血”,即:先把最急需处理的行为问题或者是最快能改善的问题,让其得到控制或缓解。针对求助者是否需要进一步求助,再来从问题的源头尝试帮助。而孩子学习成绩往往涉及到亲子关系问题,然而亲子关系的问题源头往往就是亲密关系出了问题。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婚姻关系亲密关系的模式已经牢固的难以动摇改变(人们也往往只相信自己能够接受的,而忽视自己无法改变的导师的建议),在这样的情况下,亲子导师也许可以做到“看破但不说破”。
导师引导父母改变看问题的角度,帮助家长自己发现问题,改变行为,往往是更重要的帮助方式。医生给的药是否有效,能不能治病,关键还在于病人肯不肯吃,有没有按时吃,吃的剂量对不对。一个问题无法解决,可能是建议不对,但更有可能的是求助者没有改变,或者求助者自己就不想改变。
理解层次分为:环境,行为,能力,BVR,身份,系统。针对前三者层能解决”治标”,而后三层才能解决“治本”。永远“只在问题产生的层面”解决问题”,则永远都在做“救火”的工作。相比“救火”,如何“防火”工作才是重中之重。
引导家长明白:如何看到孩子的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同时亲子导师切记:我们无法代替求助者的伴侣,我们是协助家庭而不是代替家庭”。
任重道选,继续努力。
今日金句:
1,“相信什么”引导“得到什么”。
2,要想改变孩子的问题,首先改变看待孩子问题的态度。
3,孩子最不可爱的时候反而是最重要爱的时候。
4,“过度关注”反而是一种否定。
5,不要给孩子贴标签。
6,情绪也是一种能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