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书 · 论|赫拉巴尔:我的身后,荒草丛生。

书 · 论|赫拉巴尔:我的身后,荒草丛生。

作者: 1259cd004daf | 来源:发表于2017-03-20 19:31 被阅读43次

    文字 & 排版|苏洛维扬

    资料 & 历史|来自百度百科

    插图 & 封面|来自百度图片

    #苏洛维扬#
    一个叫苏洛维扬的姑娘
    写一个有灵气的公众号

    #苏洛维扬的谈书论道#
    每一本书,都是一个世界

    大家好,我是苏洛维扬,今天我们接着聊赫拉巴尔。下午打开平台的时候真是惊喜,因为从后台留言的情况看,大家还是非常喜欢上一篇的。

    有人后台留言给我说希望我能够开设一个讲述人物的专栏,很感谢你的建议(看来我还是有点讲故事的天分的,不禁暗喜)。

    我曾经想过这一方面,作为一个热血未凉的后辈写手,时常跟随大师的脚步摸索很有必要,这不仅是一种探索,也更是一种致敬。但是毕竟没有筹备完成,只希望有朝一日时机成熟能够和大家见面。

    此外,除了微信公众平台,我还同时开设了两个同步更新的平台,一个是微博,另一个是简书App,今后喜欢看长图文的小伙伴以后可以在我的同名微博里看到每期更新,而追求极简阅读体验的人则可以在简书App里搜索我的ID:苏洛维扬。

    豆瓣日记、MONO小站以及其他的平台还在计划和筹备之中,敬请期待。如果你有时间,别忘了来我这里坐坐。

    书 · 论|赫拉巴尔:我的身后,荒草丛生。

    上文中我们提到过赫拉巴尔和酒馆有着不解之缘。在人生的最后几年,没有孩子,妻子也去世了,每天早上他坐公车带上牛奶去林中小屋去看他的猫咪,下午则回到金虎酒馆。

    他热爱这样的生活,并引以为傲。

    这其实我最喜欢的,是他以母亲为视角的《一缕秀发》和童年自传《甜甜的忧伤》。不紧不慢,一笔一笔刻画的都是一座捷克小城的生活史,节奏舒缓,讲述细碎小事,时间似乎停止,却不动声色地铺陈了二十世纪。

    种种旧时意象组成了安逸闲适的生活,比如儿时的煤气灯:“动着黄色翅膀的煤气灯光像一只只蹲在啤酒厂横梁上的鸽子,保持着一双翅膀的距离,好让自己在夜里起飞时,或者从梦中惊醒后拍打翅膀时不致把别的鸽子吵醒。”

    曾有人说,他笔下的贝宾大伯和哈谢克塑造出来的好兵帅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而我倒是觉得,与其说是赫拉巴尔借鉴了前辈哈谢克,不如说他们都忠实记录了捷克社会以及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正如赫拉巴尔所说:“我的老师哈谢克的生活,乃至我的生活,都是令人不快的巴比代尔式的。”

    何况,作品中的贝宾大伯,在现实中也确有其人,他就是赫拉巴尔的养父,被他称为“精神上的父亲”,是他文学创作的源泉。在他十岁那年,贝宾大伯来到了他的身边,待他极好,像一个真正的父亲一样给了他无限的力量。这个啤酒厂承包商一生饱经沧桑,却处处透露出了豁达幽默,影响了赫拉巴尔的一生。

    在赫拉巴尔笔下,贝宾大伯堪称最典型的巴比代尔。“巴比代尔”这个名词不但是赫拉巴尔的短篇小说集之名,也是他的自造词。这个词专指在极权统治下,一些活得非常卑微、压抑的底层民众,他们虽然被褫夺了话语权甚至连尊严都丧失殆尽,但他们非常善于从不幸的当下找到反讽式的快乐,“善于用幽默,哪怕是黑色幽默来极大地装饰自己的每一天,甚至那些最悲惨的日子”。

    在他看来,“这是一些走在海底峡谷的人,他们总是靠拍打着的激浪来使自己的头脑感到神清气爽,他们是一些总在追逐那天际间的惊险新奇之事的人。”相比起米兰·昆德拉,有着了解那个年代极权政治的读者们都会更加喜欢赫拉巴尔,因为他们可以在 “巴比代尔” 们的身上看到一种“在特殊的语境下用喜感消解强权、用反讽找回尊严的普遍经验”。
    书 · 论|赫拉巴尔:我的身后,荒草丛生。 在他之前,布拉格曾同时诞生过两位文豪,一个沉静低调内敛,另一个则放浪形骸之外。虽然他们都在布拉格生活,甚至连出生和去世的时间都基本一致,但却从未有过交集。

    赫拉巴尔对此这样解释:“因为哈谢克总是出入于楼下他的那些小酒馆里,而卡夫卡跟他的朋友们则常去二层楼上的咖啡馆。”

    对于传承捷克文学传统的赫拉巴尔来说,二者均是值得珍视的存在,但若以性情而论,赫拉巴尔显然更偏爱哈谢克。如果他们有幸生在同一时代,想必会成为小酒馆里的挚友。相比之下,昆德拉所继承的当然是卡夫卡的传统,常常以优雅的精英知识分子形象出现,远不同于哈谢克和赫拉巴尔式的来自社会底层的戏谑。

    与许多人的想象不同,虽然赫拉巴尔的一生见证了捷克数十年来的跌宕起伏,两种权力的交替,并以“始终在场”和“坚守故土”成为捷克人心目中的文学标杆,但他并非一个激烈的抗争者。虽然他也属于作品被禁的作家,但他的作品中并没有多少愤怒与控诉。

    他曾说自己心中:“有一个小市民和一个真正的自由人在争吵不休。”他也曾表示自己是个怯懦的人,只能用艺术的方式来表达看法。

    书 · 论|赫拉巴尔:我的身后,荒草丛生。

    《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便是这样,它通过一个餐厅服务员的经历,展示了捷克近半世纪的社会生活,处处流露出从哈谢克那里继承来的好兵帅克式的幽默。

    小说的开场是这样的:“我最爱干的就是到火车站去向车上的乘客卖香肠这档子差事了。有好几次我的香肠以一克朗八十哈莱士一对卖给人家,可乘客们只有一张二十克朗的钞票,有时甚至是五十克朗的钞票,而我又没有那么多零钱找给他;即使有,我也只顾先继续往下卖,直到乘客们纷纷上车,从窗口探出头,伸出手来让我找钱。”

    但是正当主人公赫尔 · 迪蒂尔如愿以偿成为百万富翁后,却再次陷入困境。他发的是战争财,虽然他未参加战争,却好像双手沾满了犹太人的鲜血。况且钱终究换不来尊重和爱,他发现以前的那些领班、饭店老板依旧不把他放在眼里。故事的结尾,赫尔 · 迪蒂尔选择去边境修路,反而得到了当地工人的尊重,也得到了小动物们的爱。他找到了自己,也得以审视过往。

    他说:“我负责养护的这段路,用我亲自捶碎的小石子填充的这条路,很像我的一生,在我身后的野草长疯了。只有我正在干活的一小块地方还能看得见我的双手留下的痕迹。”
    我曾经看到过另一个译本的译法,并深深地为之折服:“我觉得这条路象征着我的一生,我的身后荒草丛生。”


    我的身后,荒草丛生。赫尔在修的是一条永远也修不好的路,永远撕心裂肺,永远万般无奈。

    书 · 论|赫拉巴尔:我的身后,荒草丛生。

    赫拉巴尔这个男人和他的作品曾经一度让我很疑惑。我想写一点读后感,我却无从写起。相比于两次读完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之后留下的洋洋洒洒将近一万字的书评书摘和各种心得体会,这三本留下的真的是少的可怜。

    我体会到了那种极致的内在的撕裂感,那种重压下的极度痛苦。但是我写不出,也说不出。我不知道他是怎样营造这种快速而富于冲击力的文字感觉的。

    自去年开始创作人生中的第一部小说后,就一直在努力去学习这种表达方式,但是终究以失败告终。任何事物都需要漫长的修炼。

    这种语言风格和劳伦斯不同,劳伦斯的文字就像是油画,你就仿佛置身于在油画之内,会感受到风和阳光,会闻到青草地的气味,你不是油画的观看者,而是实实在在的处在油画里的一个人物。

    赫拉巴尔却只是在不言不语地兀自作画,你就在旁边看着,一切看得清清楚楚,看得了然于胸,看得痛苦万分无法自拔,但又分明知道自己是局外人。看到画中人不可言说的痛苦和多舛多难的命运,却无法拯救他。这芳草萋萋,正如他最后转到了的乡村画像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终章田园牧歌,什么悬念、什么高潮,他都没有。他写直爽朴素的村民,写心惊胆战的小马和猫。你可以听得见顺滑细腻的语言像水一样哗哗作响,而你本人就在这激流中顺流而下,无比爽快。 书 · 论|赫拉巴尔:我的身后,荒草丛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书 · 论|赫拉巴尔:我的身后,荒草丛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buin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