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活的意义
“真正的人生是懂得关注他人、让自己成为社会大家庭中的一员,并积极地为人类的福祉做贡献。”
每个人在自己一生中都有一个贯穿始终的追求,即对人生意义的思考与追求。人生意义与一个人的早期记忆、性格、情绪、面临的困境等等有关。在作者看来,我们在实现人生意义时往往面临着三个方面的制约,而这三个方面可以归结为职业、社交和两性。
童年对一个人性格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在文中作者举了很多的例子,比如,被家长溺爱的孩子,长大后往往是过分要求别人对自己好,而一旦自己遭受某种伤害,就会责怪周围人没有把自己照顾好。但是,在个体心理学看来,这也并非决定性的。
“每个人的经历并不能决定人生的成与败,这就是个体心理学对决定论的反对之处。一个人的经历不能决定其一生的命运,但会对人的命运产生影响。”
二、心灵与肉体
不同于哲学,研究何者为世界本源,由此派生出不同的体系;心理学关注是两者的相互作用,进而找寻一个人所表现出的各种动作所代表的含义,并深究其最终目的,并将其与其他人的做比较。
这中间,作者举了很多例子,来证明精神会影响身体的形态和发育,身体反过来也会影响到精神上的不足。
人的早期记忆决定了个人的人生态度,人生态度决定了社会合作程度。你不可能让一个过分关注自身的人,去发现和学习周围人的优点,毕竟他们的注意力永远只放在自己如果更好地引起他人的关注上。
每个人的早期经历和自身的缺陷都影响着感知的方面,比如视力有缺陷的,对视觉方面的东西会更加敏感。我发现自己也受着这方面的影响,有时我在想,我不时感觉自己不适应人多的地方是不是因为上小学第一天一个人孤孤单单,而身边的同学都两三为伴,所以在我的潜意识里是不是烙下了在陌生人多的地方就会焦虑的自我印象?
我想大概率是这样的,我们为什么会觉得自己是这样的一个人呢?是由我们的脑中的记忆所决定的,而这些记忆又是我们大脑经过筛选后留下的,而所谓的筛选,都是经由我们的潜意识里控制的。也就是说,在印象的不断重复之下,久而久之,你就会觉得自己是这样一个人。而一旦你想有所改变,这些记忆就又会跳出来说:你不适合这样做,你忘了上次所带来的伤痛了吗?这往往就让人望而却步,徘徊之中又回到原点,又加深了自己是这样一个人的印象。
所以当我们想要改变时,尽量告诉自己不要受那些消极的记忆的影响,同时将注意力放到周围人的身上,毕竟,过分的自我关注只会造成一个又一个的恶性循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