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冲

作者: 漫谈慢活 | 来源:发表于2018-10-21 15:29 被阅读0次

    在我们的日常词汇中,总会听到关于缓冲的许多说法,如:

    缓冲带、缓冲区域、中间缓冲带等。

    为什么我们要说缓冲这个词呢?最直接的理解应该是为了避免直接接触、直接冲突带来的难以调和结果,而故意要在两个事物中间添加上一个缓冲,以减少冲击的力量,让两个事物都有可转圜的余地。

    这几天看《大明1566》这部10年前的电视剧,觉得里面几个片段对于缓冲的演绎太精彩 。嘉靖帝问首辅徐阶帝王如何爱民,徐阶答话的大意是这样,君有爱民之心,君王、大臣、黎民百姓三者之间的大臣如同一个儿媳,君父对子民就如父母对孩子,对自己的子民再有不是,都需要靠中间这个媳妇去尽力调和,能受的不能受的都要受着。儿媳做的好,就是两头受气,儿媳做的不好,就只会顾着一边,许多的东西就都是做媳妇的智慧了。臣下作为君王与子民之间的连接器和纽带,同样也是作为一个缓冲而存在。

    正如我们管理上,在一定的时期可能通过我们说的扁平化管理直接介入可以实现快速的发展。但是只要你发展到一定的规模,还是避免不了要形成更细的组织结构,机构的数量也会随之增加,就会出现上司的上司这样的层级,会有基层、中层、高层等等的划分,而最下面一层和最上面一层之间,就出现了很多的缓冲地带。这是发展的使然,同样也是出于发展的需要。

    你看我们的身体构造,我们的肢体,也是一个大大的结合体。我们的双脚,有膝关节、趾关节把每个“节”连接起来,我们称之为“节”的东西,不正是一个个缓冲区么。如若没有了这个缓冲区,我们行走就不会如此自如,身体的劳损就会大出很多来。

    如果用缓冲这个词来理解关系、处理关系,一些复杂关系就会容易处理得多。但也会有很多人认为,这样来处理关系,可以用一个词来描述:

    圆滑。

    是不是这样。我认为这其实是把自己画地为牢了,任何事情,都不能只给自己一种解释,而是要拥有解释的权力。现世的发展,给我们发展关系提供了相较以往大数万倍的可能,我们可以以各类社交APP找到你脚下地球另一端的朋友,可以在数秒内联系上数千公里外的合作伙伴。从直观上看,我们可能会认为这些都是点对点的直接连接,其实也不尽然。

    譬如我们用简书来写作,其实是用了这个平台这个中介,再加上写的文章,在读者和作者之间建立一个连接的。微信通讯录里的朋友,貌似我们交流也是点对点的了,但还有微信这个平台,还有认识这个朋友的很多中间环节在里面。

    我自己的理解,缓冲是不是也可以按照中介来说。

    做事情,给自己留下一些缓冲地带,要做成很多事,需要自己去找到事情之间的缓冲区,借助这个区域建立连接而去实现目标。

    露骨的说吧,人还是圆滑些,给自己和世界留点缓冲,不至于事事都碰的头破血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缓冲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bwvz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