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对此次深圳之行做一个总结,我脑海里浮现的两句话是:“实战激活主动学习,协作促进共生共长。”
此次活动中无论是同行的上课、评课还是专家的引领讲座,都为我打开了更为广阔的视角。正如“井底之蛙”,因为我们看得太少了,于是思维固化了,思域狭窄了,如果狭隘到不自知的地步那就可怜了。还好,当我跳出井底,我猛然发现那些最基本的教学理念,自己都不曾掌握;那么多有效的教学方式我还不会运用。又或许我应该庆幸!此刻有所内心的恐惧正说明自己还没有麻木到得过且过的境地。
在写评课稿的短短25分钟里,我深深地体会到“书到用时方恨少”的尴尬。那一刻,我搜肠刮肚地敲击着键盘,在外人眼里,我多么的“能打硬仗”,对我佩服到五体投地。只有我自己知道,我已经倾囊而出,只有我自己明白腹中再无底货的心虚。相信参赛的所有选手们都感受到了没有底气,没有把握时刻的那份煎熬。李老师说得对,“任务驱动是最好的方式”。“吃一堑长一智”,“知耻而后勇”是千年的古训。庆幸的是我顿悟到在这个忙碌而浮华的世界里,静心读书是多么的重要,此刻我对那句“宁静致远”有了尤为深刻的感触。
回想多年前,就曾在自己的论文中写过“我们在教学中似乎无意识地混淆了‘识别人物描写类型’和‘运用人物描写’两种不同层次的能力要求。学生找出了句子,知道是什么类型的人物描写,并不等于就会使用这样的描写方法。于是无论课堂上我们的学生找得多么的准确,都并不代表在写人的时候学生就可以恰当有效地运用人物描写的各种方法。”(《观<泥人张>课堂教学,悟人物描写的教学技巧》)当时专家节选了我的部分论文,并提点我需要论文加强理论支撑时,我并未会意。直到现在忽然明白,原来我所写到的正是当下提到的“陈述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专家多么一针见血地看到了我的短板——理论基础太差。所以我在教学中有原始的感觉,可是因为理论的空虚我没能再深入一步。
还好现在明白也为时未晚!那就读书吧!
我的第二个感触是“共生共长”。
整个参赛过程,我们既享受着团队成员们合作的快乐,也见证了其他优秀团队的协作配合。我深深体会到,时代的进步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教改科研的深入推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研中实践,实践中教研”的模式中,仅仅依靠一己之力或者一校之力是远远不够的。有专家高屋建瓴的引领和所有语文同行团结协作,才能合作共赢,才能让我们的教学跟上时代步伐,更上新台阶。苹果的交换不会使苹果倍增,然而思想的交流却能绽放七彩光芒。我们或互相踩着肩膀顶上去,或手拉手裹挟着向前走,不管结果如何,每一个人都在过程中获得了不同的成长。有了这样的过程,还有什么难关是不可攻克的呢?
有同伴打趣我说:“田田是革命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其实我只是回想起自己一年多来的N次磨课,同伴们给了我太多中肯的意见和建议,他们披星戴月的陪伴和真诚的鼓励给了我前行的勇气。我的成长、提高、发展、丰富、突破、超越都离不开团队的支持。唯有感恩能够表达我难以平静的心绪!力所能及的一切其实没有那么高大上,我知道感恩才是最原始的动力。
经历了这次赛课活动,我更明白了共生共长的意义,今后的日子里,愿和大家继续紧紧靠在一起!
2018.5.4
网友评论